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儒生阶层·低薪制·高薪养境

  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非知识分子(应定义为政治帮闲阶层)在现代政府中占据主导位置,本应发挥主体作用的新儒生阶层却总处于次要地位,以至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不可否认的是新儒生阶层成为政府主体后,腐败仍然会存在,而且将在极长的历史阶段存在,甚至会超过它现有历史的长度。但是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新儒生阶层成为政府主体后腐败将被限制在最小范围和最小程度内(详见后文)
  二儒生入仕过程与艰难
  
  儒生要成为官员首先应精通儒家经典,即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左传》。而后,儒生要经历如下考试:
  1、院试 :有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学)学习。
  2、乡试 :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以有做官的资格。
  3、会试 :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
  4、殿试 :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新儒生们则要历经如下磨难:
  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市级以下单位)
  研究生考试(市级以下单位)
  司法考试(法院,检察院)
  
  贾志扬(John Chaffee)根据他对宋代科举的研究指出:宋代参加各州检定考试的考生人数在十一世纪初期约为20000至30000人,而在一个世纪之后,参加1099、1102、1105这几年考试的人数已达79000人。到十三世纪中叶,光是中国南部(即南宋)的考生大概就已达400000人以上。在这种压力之下,政府不得不把州试的法定配额比率从1009年的5/10降到1275年的1/200。再以南宋时期出进士的一个主要地方,福建的福州府为例,1090年在3000名考生中只有40个举人的名额(1/75),而1207年在18000多名考生中仍只有54个举人名额(1/333)。两浙西路的严州1156年在1781名考生中只有18个举人名额(1/100),到1262年,考生增到7000多人,却仍然只有18个举人名额。统计还表明:读书人的人数相对于人口的其余部分也在增长着,而不仅是与宋代的人口同步增长而已。⑴政府由此常常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例如,在公元1000年,它授予了1500多名各类学衔,其中409名为进士,所授学衔比中国历史上任何其它年份为多。而两年以后则不得不紧缩名额,只授予了38名进士和186名诸科学衔,然而由此又引起严重骚乱。⑵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