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儒生阶层·低薪制·高薪养境

  清代决定生员录取的院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院试录取名额,顺治十五年定大府学为20名。大州、县学15名,小州、县学4-5名,后中、小官学名额有增加,报考人与录取数之比平均约为100∶1。太平天国前夕,全国1741所官学每次院试录取名额为25089名。张仲礼估计在太平天国前夕,全国文生员约53万人、武生员约21万人,合计约7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道光22年户部统计数40230万)的0.18%。42 乡、会试三年一次(但有时增加恩科),全国乡试的举人名额,顺治二年为1428名,十七年为736名,康熙三十五年为988名,五十年为1223名,乾隆九年为1143名,嘉庆廿五年为1493名,道光十四年为1371名,咸丰元年为770名,同治元年为1566名,同治九年为615名,光绪七年减至1254名,光绪十一年又调至1521名,整个清代略有上升但变化不大。通过资格考试可参加乡试的报考人与录取数之比约为70∶1。清代会试中式无定额,每科以应试实在人数,并上三科中式人数,请旨钦定中额。据商衍鎏统计,清代会试共112科,录取人数26391名,平均每科取中236人,44 每次会试约有七、八千举人参加,报考人与录取数之比约为30∶1。张仲礼估计太平天国兴起前夕,全国举人总人数约为一万八千人,进士总人数近二千五百人,翰林则仅六百五十人。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儒生入仕是极为艰难的,有的人往往穷其一生仍不得其门而入。唐代李翱、李商隐、沈亚之考了五、六次以后才进士及第,钱起也曾下第,沈千运屡试不第,五十多岁还没有功名,晚唐几位诗人像吴融、郑谷竟考了一、二十年,还有如徐夤考了十七年,黄滔考了二十三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刘得仁也考了三十年,竟没有成名而死,诗人顾况的儿子顾非熊也是考了三十年,曹松考了一辈子,到七十多岁了,才因年老而特放及第。韩愈于贞元二年(786)年19岁时至长安应进士试,至贞元八年年25岁时方登进士第,又应博学宏词试数年,一直未能考中,不得已到贞元十一年只好离开京都,他的“上宰相书”说:“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清代如张謇也经历了三十五年方成进士,他参加考试数十次,一生仅在考场里就呆了一百八十天。
  现代社会的入仕难度又如何?1998年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报考与录取公务员比例为26∶1,1999年的比例虽未公布,当亦不低于此数,与之相比,历来被学生称为难上加难的研究生考试就显的容易的多了。2001年,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处提供的资料,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15.9万人,,其中硕士招生12.7万人,博士招生为3.2万名,报考总人数只有460225人,比例是1∶2.89。 如果称研究生考试是过独木桥的话,考公务员就应当是过钢丝桥了。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