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儒生阶层·低薪制·高薪养境

  入仕是艰辛的,而结果呢,儒生们日后要面对的不是金满库,银满屋,美女成双绕两旁的天堂,而是菲薄的薪资和无望的物质享受梦。这就产生了儒生特有的因投入效率低下而产生的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强大到战胜良性环境的向心力,儒生们开始腐败的日子也就开始了。
  
  舆论导向分析:“屠商服皂”与“学而优则仕”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伦理政治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每个人、每个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活方式,是由其政治上的等级地位决定的。官有大小高低之分,民也有士农工商之别。差别形成等级。而等级一旦划分,它影响到人的生活的一切方面。历代封建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房舍车服器物都有专条规定,违者依律治罪。人“虽有贤身贵体,无其爵位不敢
  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资,无其碌不敢用其财”。⑵艳丽的锦绣罗椅等精细丝织品,是皇室和当官的入专用的,平民百姓只能穿素谈粗糙的绢。商人虽有家财万贯,但法律规定他们只能与屠夫一样穿黑色衣服(“屠商服皂”)。据明制规定,农民尚许穿细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贾之家只许穿、用绢和布两种衣料,违者治罪。男子的佩饰,金玉银犀为朝廷品官的饰物,庶民是禁用的。再有钱的商人,也只许以钢铁角石为饰。女子首饰完全取决于文夫或儿子的官阶。金珠翠玉专属皇帝接过封号的官妇所用,寻常妇女不得擅用。高马华车是官宦的持权,庶民只能步行于途,或骑乘小毛驴。汉高相曾诏令商贾不许乘车马,唐朝禁令也不准商贾乘马。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法则,严峻地昭示每一个家庭(主要是地主阶级)的青少年,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待遇,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社会身份,这是人生的根本之根本,生活的要义之要义。中国的皇帝为了吸引儒生知识分子为自己的皇权服务,也极尽拉拢利诱上能事。汉高祖刘邦说:“贤士大夫有育从我游者,吾能等显之。”唐太宗曾到科举考场观看陆续出来的考生。洋洋自得地说:“天下英才入晋级中(圈套中)矣!”宋仁宗以皇帝的名义,写下额学诗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与之相同,处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更是把入学进而入仕当成是摆脱受奴役地位的踏板,进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概言之,这是在民间占据主导地位的望子成龙的思想,龙者,官也,而途径就是“学而优则仕”。
  现代社会又如何?答案是同样的。现代法律虽然已经没有了“屠商服皂”式的规定,但是“屠商服皂”式的思维仍然存在。“官本位”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分配多以政府官员为参照物。以科技人员的岗位工资为例,本来教授就是教授,高级工程师就是高级工程师,却偏要规定“某级教授、某级高工享受处级或厅级待遇”。到各级政府办事的百姓的卑怯的眼神和大小官员高扬的脑袋也可以告诉你,虽然太空中的卫星可以证明现在是22世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19世纪。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