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近年来尽管苏北、苏中地区发展势头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区域之间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江苏全面小康的重点地区在苏北,难点地区也在苏北。2007年,苏南、苏中、苏北的人均GDP比为1:0.52:0.30,地区差异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地区人均GDP为1625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435元,仅相当于苏南地区的29.6%,还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59元。2007年全省52个县(市)中人均GDP最高的昆山市达100964元,最低的睢宁县仅为7243元,相差13.9倍。开放型经济区域差距更为悬殊,2007年苏南、苏中、苏北出口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93.4%、4.1%和2.5%。
  (三)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江苏企业研发投入居全国第一,但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只有0.98%,与发达国家的2.5%-4.0%和国内华为、中兴等企业的10%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研发投入强度较低。除医药、软件产业研发投入较高外,占高新技术企业数一半左右的通讯产品制造类企业基本无研发投入,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多属加工组装型的三资企业,研发设计基本在境外。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活动的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全省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只有北京的1/6、上海的1/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不够。自主创新主要活跃在传统产业,工业专利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的80%又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位居高端的重大产品几乎没有自主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水平较低,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与工业基本相当,长期在25%左右徘徊,与国际35%左右的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全省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虽然居全国第二位,但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不及北京和广东,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缺乏十分明显。
  (四)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仍在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虽有所提高,但由于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资源能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2005、2006、2007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耗量分别为1.69亿吨、1.87亿吨和2.0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幅10.06%,其中80%以上的煤炭、90%以上的原油需从省外调进或国外进口;2007年全省耕地保有量476.38万公顷,比2005年末下降0.8%,年均减少1.86万公顷。目前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3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能源瓶颈制约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同时工业结构偏重的状况近年来有所加剧,推动工业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2006年工业用电量2088.7亿千瓦时,2007年达2415.5亿千瓦时,增幅超过GDP增长速度达15.6%。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国土空间开发不够有序高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间开发效率不够高。经济增长对土地要素投入依赖程度较高,建设用地增长较快,布局较为分散,产出效率和集聚程度较低。我省土地开发强度近18%,居全国省区第一,而2007年的经济总量只有3361.4亿美元。二、三产业单位面积产出效率比浙江、广东低,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二是空间开发不够协调,存在着经济与人口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不协调问题。苏南地区经济总量占62.5%,人口仅占31.5%,苏北地区经济总量仅占19.7%,人口却占44.8%。而日本三大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3%,人口占68%,经济与人口占全国比例大体相当。部分生态敏感地区和重要功能区域保护力度不够,湖泊湿地受到侵占,水面和优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三是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质量有所下降,部分地区开发过密,排污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质性缺水较为普遍,城市酸雨频率和酸度渐趋加大,一些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
  (五)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以来,江苏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矛盾虽然得到了缓解,但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教育机会不够均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还不相适应,看病难、看病贵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公共卫生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大力推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还需继续推进。社会事业投入增长明显慢于经济增幅,文教、科技两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社会事业领域财政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6和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12.5%和11.7%,低于GDP14.9%、14.8%的增速。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达37.3%,比2006年下降3.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10%的高收入组与10%的低收入组人均收入增加额的差距继续拉大,由2006年的4373元扩大到2007年的6350元。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攀升。2006年为1.6 %,2007年上涨为4.3%,2008年上半年上涨到7.2%,高于3%的调控目标。2007年,总消费率为42%,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与“十一五”规划目标相差4.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加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政策性增收、粮价上涨、劳务输出等支撑条件的提升空间较为有限,农业生产资料上涨的势头仍将延续,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大等,又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岗职工就业任务相当繁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隐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仍然存在。脱贫攻坚工作压力较大,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急需加强,产业扶贫需下更大功夫。按照国际公认每人每天生活费用不低于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全省贫困人口还有469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6.25%。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