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效利用的原则。立足中南部旱作农业区降水资源条件, 统筹考虑蓄水、保水、集水与节水、调水、高效用水,大规模推广应用地膜覆盖保墒、膜下滴灌、移动滴灌、压砂补灌、集雨补灌、免耕保护性耕作、优良抗旱品种推广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降水的土壤保蓄率、土壤水利用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的适度开发。
--坚持目标效益的原则。通过调整结构、增加投入、递增规模、强化管理等措施促进增产增效, 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旱作区农业综合效益,充分发挥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坚持示范引领的原则。加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工程节水与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的联合应用,大力普及高效适用、简便成熟的技术和装备,推动综合技术的集成,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增强抗旱节水综合能力。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建设,整村整乡规划项目,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确保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坚持产业带动的原则。挖掘中南部地区不同旱作农业区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优势比较明显的马铃薯、西甜瓜、地膜玉米、向日葵、果枣等主导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产品原料基地,组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形成“企业﹢基地﹢农民”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农民快速增收。
--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以国家投资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稳定的保障体系和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农民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三)主要目标。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构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特色优势产业、集雨补灌工程、水资源高效利用“三大体系”,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农业转变,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力争把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建成西北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2008年-2012年,每年完成100万亩特色优势作物种植,形成马铃薯、瓜菜、红枣、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体系;每年完成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任务100万亩,在此基础上,沿麻黄山-青龙山-罗山南麓-王团-关桥-甘盐池300毫米降雨线两侧和沿兰宜公路400毫米降雨线两侧区域,逐年推进集雨补灌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使规划区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15%,水分生产效率由0.3-0.45提高到0.45-0.60以上,每立方米水补水效益达到10元-15元,形成集雨补灌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