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坚持高端带动,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立足现有基础,发展壮大工程机械、汽车、轨道交通、电工电器、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冶金、有色、石化、建筑建材和食品等传统产业;瞄准新兴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房地产、文博会展、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就业功能,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休闲娱乐、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
13.实现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园区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小区布局的结合。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围绕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打造50个产业集群的目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
五、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4.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000公里,形成五纵七横格局;铁路路网达到5000公里左右,形成三纵四横格局;加强长沙、张家界、常德、怀化、永州空港建设,着力打造长沙航空城;打通和改善“一湖四水”航运通道,重点抓好湘江、沅江水运主通道和洞庭湖航道网的提质扩能,加快提升资水、澧水航道等级。建立城际快速交通体系。突出城际干道、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城际交通网络。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增强通行能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公交专用道和公交场站建设,大城市要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过境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港口和客货运主枢纽等交通节点的无缝对接,畅通城市进出口通道。
15.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供水网络,加强城市水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抓好城市备用水源和水质监测,有条件的城市要建设第二水源,并逐步实施直饮水工程和分质供水,确保供水安全。完善供气网络,加快燃气工程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率。完善供电网络,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确保供电稳定可靠。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构建“数字城管”体系,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加强地下管网建设,由城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建设地下公共管沟。
16.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健全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切实解决就医难问题。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体育健身设施,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17.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防洪保安体系,完善城镇防洪机构及防洪预警机制,加快雨水管道和机排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少城镇大面积内涝。建立地质灾害保安体系,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严格遵守同家抗震设防规定,城镇建筑物、构筑物选址要避免地质灾害区,充分预留人口安全疏散空间。建立健全应急保安体系,完善供水、供气、供电、供油、公共交通、消防、人防、反恐等方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转。建立社会治安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