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是水泥生产大国,水泥产量已连续二十余年高居世界首位。2007年水泥产量达到13.25亿吨。伴随产量、销售收入的稳步增长,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大幅增长,2007年全行业实现利润约24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加速淘汰。新型干法生产线由2000年的128条增加到2007年的790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由2000年的13.1%增长到2007年的51.1%。
未来我国水泥工业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实现水泥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发展趋势为:
(1)新型干法水泥将取代传统旋窑和立窑生产工艺。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熟料烧成热耗仅为湿法生产工艺的一半,也远低于其他小型干法窑和立窑生产工艺,其劳动生产率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5~10倍。由于这一生产技术已进入了成熟期,单位产能投资额大幅下降,规模效益明显,将提高投资吸引力。预计到2010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将达到70%,成为水泥生产的主导工艺。
(2)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水泥企业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大企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较低、技术装备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后者成为了大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资源,全国性、区域性大企业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更加注重节能、利废和环保。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于技术上的突破,利用水泥窑废气余热发电正成为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已有吉林亚泰集团等水泥企业开始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有害工业废弃物和污泥等。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下,我国水泥行业在节能、利废和环保等方面将做出新的贡献。
(三)产业发展条件
1.资源条件。根据省国土资源厅资料,我省已探明石灰石储量的矿区有49个,累计探明石灰石资源储量为57.44亿吨,保有储量为20.27亿吨,位居全国第十位。据预测,我省石灰石资源量高达2892亿吨,是已探明资源储量的88倍,资源潜力巨大。我省石灰石资源储量分布很广,除岳阳市及洞庭湖区5个县外,其他各市(州)、县均有石灰石探明储量,但主要集中在娄底、常德、怀化、湘潭和郴州等5市,共占全省总探明资源储量的79.4%,保有储量的77.6%。其中娄底市石灰石已探明资源储量和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占全省的32.8%和33.4%,常德市分别占17.5%和17.8%,怀化市分别占10.7%和10.9%,居全省前三位。株洲市、衡阳市、益阳市石灰石已探明和保有储量较少,居全省倒数三位。长沙市境内累计已探明和保有的石灰石资源储量也较少,仅占全省的3.8%和3.5%,而长沙市水泥企业较多,水泥产量较大,石灰石有供不应求的趋势。全省石灰石资源从规模和质量看,以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为最大最好,娄底及周边地区分布较多。
2.能源条件。我省电力资源正在加快发展,供应平稳。“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可达到2500万千瓦,可为我省水泥工业持续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同时,水泥工业通过推广粉磨节电、余热发电等技术,电力自给率将逐年提高。
我省煤炭供应略为偏紧,年原煤产量5000多万吨,2007年煤炭消耗超过6700万吨,供应缺口要从外省调运。目前,我省水泥生产用燃煤每年约需650万吨,2010年将增长到900万吨,其中无烟煤年用量约500万吨,省内基本上能够满足供应;烟煤年用量约在400万吨,主要需由河南、贵州、安徽、内蒙等地供应,烟煤的供应不足将是制约我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一个因素。
3.交通运输条件。水泥运输的合理半径为:公路100公里,铁路300公里。我省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铁路交通较为发达,京广、湘黔、浙赣、湘桂、石长、枝柳6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东西南北,洛湛、渝怀铁路我省段已全线通车。“三纵五横”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已基本形成,到2006年底,公路总里程852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达1403公里,进入全国十强。境内现有国道9条,省道70条,省际联络路18条,形成了以长沙、岳阳、常德、湘潭、衡阳等地为枢纽,联络全省各地99%的乡镇公路网。我省内河航道条件优越,已有航道285条,通航里程10050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全省共有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107个。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常德、益阳等港口年吞吐量均在100万吨以上。
水泥是一种质重价廉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原燃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量很大,我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水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
(四)产业发展需求预测
水泥消费量和水泥产量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水泥的实际使用量。水泥消费量的计算公式为:水泥消费量=水泥产量+流入量-流出量。
我省是水泥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水泥输出省,曾在广东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周边省份水泥工业迅速发展,我省与周边省区虽有一定数量的水泥相互流通,但已不具备大规模输出的优势和出口条件,因此,根据各市州水泥生产、发展现状,及经济、资源、市场、环境和区域位置,按照水泥本地化和就近供应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长株潭、湘北、湘中、湘南、湘西五个区域市场,依据多年全省水泥实际消费情况和各市州消费情况,对2010年各地市水泥区域市场进行需求平衡测算。
1990年以来全省水泥实际消费量估算值见下表:
我省历年水泥消费量 单位:万吨
水泥消费量
| 年份
| 水泥消费量
| 年份
| 水泥消费量
|
1990
| 650
| 1996
| 1400
| 2002
| 2500
|
1991
| 740
| 1997
| 1400
| 2003
| 2800
|
1992
| 850
| 1998
| 1600
| 2004
| 3240
|
1993
| 950
| 1999
| 1800
| 2005
| 3600
|
1994
| 1130
| 2000
| 2000
| 2006
| 4400
|
1995
| 1200
| 2001
| 2290
| 2007
| 5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