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的通知

  (2)家具制造业。重点开发生态环保家具及绿色原辅料、高档时尚家居系列、办公家具、纸家具、便携式家具以及特殊功能性家具等。重视对家具时尚潮流和本土文化特色设计,实现产品功能化、时尚化、品牌化、系列化。

  (3)玩具制造业。鼓励应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复合材料、先进表面处理工艺等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应用新型安全环保型材质的玩具产品,重点开发电子玩具、成人玩具、儿童益智玩具以及互动式玩具产品等。

  (4)五金模具业。采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提高标准件的使用率,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要重视塑料模具发展,推广应用新技术工艺,节省原材料和节约能源。

  (5)造纸及纸制品业。发展低定量、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率的造纸技术,研究开发废纸处理、纤维回收和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适用技术。重点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纸及纸板,新增产量以高级箱纸板和纸制品为主,提高包装用纸及纸板高档产品比例,建设国内最大的高档包装纸板生产基地和纸制品出口生产基地。

  (6)食品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发展粮油深加工、畜禽产品深加工、果蔬深加工,拓宽新的食品加工与制造领域,加快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及旅游食品等产业发展。开发高档精制糖、高档食用调和油、果汁饮料、茶饮料、乳饮料、功能性运动性饮料以及啤酒新产品,重点开发优质高档酱油、高档蚝油、复合调味品、高活力新型酶制剂及功能性发酵制品,开发低糖、低脂及功能性糖制食品、糕点和饼干。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强农林生态保护,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1、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若干区域化分布、专业化生产的农业产业园,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成为产业化生产基地,建成第一产业的集约发展区域,推动农业向组团式发展转变。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完善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农业园区的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建设,搭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的平台。

  2、优化提升种养业结构。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实行蕉园改种,鼓励蕉农开展水旱轮作,多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增加粮食产量。拓展种植业的经济、生态、景观、传统文化以及示范带动等综合效益,突出发展以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等为重点的特色观光农业和以观赏鱼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文化休闲渔业。以畜禽饲养异地化、加工集群化、流通与销售网络化、服务社会化为总体方向,进一步加大异地定点供莞生猪基地建设步伐,推进畜牧业投入品生产、畜禽产品加工、储藏以及运销等产业发展。探索开展蔬菜供莞基地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及质量安全。

  3、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逐步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实施农业名牌产品带动战略,着力提高名牌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业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市场化规模。

  4、加强生态保护。坚决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超额完成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镇给予经济补偿,以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关系,调动欠发达地区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加强农田环境的规划改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土壤、道路、环境整治,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保护和利用好全市92.67万亩林地,探索建立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发挥其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

  5、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认真贯彻省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逐步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规模、范围和机型,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农机具,大力推行大棚实施、节水灌溉设施等农业现代化装备、进一步扶持农机示范基地建设。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中心、多支点”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和“中心提升、东西推进、西北拓展”的思路,坚持以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以优化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立足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要求,按照功能协调互动、产业相对集聚、生态环境和谐的布局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条件,根据各镇街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结合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强化区域功能对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注重各产业功能区、居住和服务配套功能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依托,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产业合理布局,构筑产业集聚化和一体化布局格局。

  (一)打造“一核三带五功能区”的空间布局。通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强化梯度集聚,促进各类产业向城市集中,向园区集中,形成由中心城区为核心,松山湖-生态园、虎门-长安-厚街、常平-樟木头-塘厦三大产业带、以及五大功能区组成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一核:逐步把中心城区打造成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现代产业核心区。着重发展为金融、文化创意、教育、商贸、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强化其综合服务和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

  三带:“松山湖-生态园”建设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区域性教育培训中心、企业总部中心。“虎门、长安、厚街”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专业性会展中心、商务和休闲旅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全市高端生产服务发展的重点地区。“常平、樟木头、塘厦”成为珠三角的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商务和休闲旅游中心、区域性铁路交通枢纽。

  五大功能区:建设五个产业功能区。一是以中心城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强化主城区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的综合服务功能,以知识型服务业为重点,消费性服务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完善中央商务区、中央生活区和行政文化区的功能设施,重点发展加快发展商贸金融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政治、文化、教育、信息及商务服务中心功能,建设企业总部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着重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教育以及知识密集型的高增值生产性服务业;松山湖产业园着重发展创新设计、研发、高等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业。二是以松山湖北部工业园以及石龙、石碣、塘厦、清溪、黄江、长安等镇为主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三是以东莞生态园、东部工业园以及特色产业集群镇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四是以虎门港为依托,以麻涌临港产业基地、虎门-沙田临港产业基地为主体的临港产业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仓储、石化、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五是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形成“五大功能组团”,即东北埔田特色农业组团、东南山地生态农业组团、中南科技农业组团、西北平原精品农业组团和西南滨海湿地农业组团,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业。

  (二)全力打造高端功能区。按照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开发区、东莞生态园、东部工业园和长安滨海新区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聚集中心、研发创新服务中心、人才教育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总部经济基地。

  --以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增强松山湖作为全市科技中心的功能。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