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气象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应在公交车、车站、码头、广场、医院等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安排一定时段宣传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同时刊登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
  9.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和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图书和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的良好氛围。
  10.切实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大力发展气象台(站)类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其科普教育功能。
  11.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作。广泛组织气象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力量,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工作实际,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文字、图像、音响、影视、模型等科普作品。组织开展互动式科普展品的研究开发,促进科普宣传传播新形式、新载体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12.建立和发展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并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之能够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开展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
  四、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
  1.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气象科学普及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要统筹协调气象科学普及工作规划、计划的实施、监督检查和政策引导,对在气象科学普及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2.建立气象科学普及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动气象科学普及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创造条件激励他们将所掌握的气象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
  3.建立气象科学普及的社会化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全力合作、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的气象科学普及工作体系,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良好环境。
  4.引导、支持气象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发挥他们在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中的作用,为气象科学普及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5.多渠道增加气象科学普及工作的投入,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经费,开展气象科普创作和科学普及工作;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应安排适当的经费,用于科学普及工作。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气象科学普及工作。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