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胜研究员勇于创新,全国第一个引进国审抗虫杂交棉品种-中棉所29,打开了国有品种与美国品种抗衡的局面,在惠民县及周围县市掀起了抗虫杂交棉的制种热潮,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连续10年在惠民县召开全国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育成的鲁棉研15、20、24等品种审定后,根据农民、市场的急需,积极引进,扩大制种规模,加快推广步伐。为解决良种良法配套实施问题,进行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中棉所38、鲁棉研15、鲁棉研24、鲁棉研25、W8225等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使良种良法得到了综合运用,提高了植棉效益。在推广技术路线上,采用试验、示范、推广的方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建立新品种、新技术超高产展示田、示范区、辐射区,使农民能亲眼目睹,现场观摩,每年无偿向农民提供试验、示范良种2000公斤左右,并聘请专家搞好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引进育种材料,南繁加代,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育成了抗虫杂交棉新品种W8225,于2005年3月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抓住机遇,于2005年8月29日,亲本又搭载第22颗返回式卫星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返回后经过海南加代选择、繁殖,将选育出更优良性状再利用。在人工去雄制种基地管理上,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建立了配套完善的制种管理体系及操作规程,形成了以抓质量为主体,综合运用各种生产技术,农场化封闭式管理的杂交抗虫棉制种模式。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2000年8月,惠民县良种棉加工厂与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共同投资组建了山东中棉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使科研、生产单位实现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在科研、生产方面的优势,走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将抗虫杂交棉生产、推广事业做强做大的路子,经过8年的运作,对全国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的扩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完成国家科技部下达的“两系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38中试开发”、“中棉所38示范与推广”及山东省科技厅下达“抗虫杂交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等项目,技术鉴定结果在抗虫杂交棉生产推广方面均具国内领先水平。累计推广面积达1800万亩以上,实现经济效益1.1亿元,上缴利税1500万元以上,产生社会效益30亿元以上。
韩长胜研究员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滨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滨州市劳动模范”、“滨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农业产业化十佳带头人”、“滨州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全市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