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染料行业以湖北楚源为重点加快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系列产品的发展,活性染料向全色谱调整,向功能性产品转化,扩大生产能力,开发高新品种,到2011年染料产品生产能力达10万吨。

  新领域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学品、胶粘剂、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表面活性剂、皮革化学品、生物化学品、有机硅、化学催化剂、橡胶偶联剂等,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推动园区化发展和清洁生产,2011年我省主要石化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指标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氮肥行业重点推广废水闭路循环等技术,磷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充分依托我省的资源优势和大型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主的大型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态工业园,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磷化工、盐化工综合工业园。重点支持磷石膏、磷渣、黄磷尾气等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扶持中低品位矿选矿、窑法磷酸、湿法磷酸精制、型煤造气、缓控释化肥以及“三废”综合利用项目。

  (七)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加强环境容量调查和规划,引导石化产业合理布局。抓住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承接转移平台,加快我省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实现产业联合布局、集中布局、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加快化工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合规设立、环保和安全设施齐全的产业园区,现有企业逐步迁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根据现有化工园区资源、市场、上下游产品配套情况,按照辅助工程一体化、“三废”集中治理、基础和物流设施服务共享等要求建立一批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石化产业集群。在现已初步形成的宜昌、石首、荆门、应城、武穴和潜江等6个产业集群基础上,新增武汉化工新城、襄樊、天门、沙市、仙桃等5个石化产业集群。

  (八)支持企业联合重组。

  支持我省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形成多元化的产品体系,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居全国领先地位的石化龙头骨干企业。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石化产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中石化武汉分公司和荆门分公司成为中西部地区大型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湖北宜化成为我国重要的磷、盐化工及化肥生产综合性的产业集团和亚洲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洋丰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磷复合肥生产基地;兴发集团建成中国最强世界知名的国际化磷化工企业;湖北楚源精细化工集团成为国内最大和全球重要的活性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生产企业;祥云集团成为我省东部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沙隆达公司保持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的龙头地位;三宁公司成为我省重要的集煤化工、磷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中南橡胶集团、双星东风轮胎有限公司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汽车用胎和橡胶制品生产企业。

  (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抓紧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炼油行业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化肥行业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产能。农药行业依据行政法规,淘汰一批高毒高风险农药品种。加快淘汰电石、甲醇等产品的落后产能,提高污染防治和产业发展水平。

  三、政策措施

  (一)贯彻落实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按照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石化产业特点,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鼓励发展方向,做好产业对接,组织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方向的项目,积极向国家申报,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整合省级财政性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化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力度,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省产业集群发展资金、外贸出口资金要加大对重点产业集群和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兼并重组、技术创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增值税转型税收政策。

  (三)加强信贷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石化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资源,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积极申请使用国外贷款,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石化产业改组改造。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我省石化产业的发展,通过银企合作,增加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流动资金供给,支持省重点石化企业(集团)资产重组。加快重点项目贷款审批速度,及时为省重点项目提供信贷资金。

  (四)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继续抓好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支持开发大型粉煤气化、窑法磷酸、湿法磷酸精制、磷石膏再利用、武汉乙烯下游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重点推广洁净煤气化、废水闭路循环、余热回收、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减排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鼓励石化企业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生产装置的自动控制水平,完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电子商务在采购和销售领域的应用范围。

  (五)完善化肥储备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化肥储备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收储我省行业骨干企业的产品。调整和完善省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加大储备力度,增加储备品种,提高储备规模。

  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略)

  湖北省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 2011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贯彻落实国家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保纺织工业平稳运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持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发展并举,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棉纺织、服装业产业升级,缓解“印染”、“化纤”瓶颈制约,加快发展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湖北纺织产业。

  (二)总体目标。

  1生产销售稳步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410亿元,年均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出口创汇达到27亿美元,年均增长21%;产业整体规模在全国位次前移一位。

  2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纺织品比重由70∶10∶20调整为60∶15∶25。

  3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先进技术装备比重达到68%以上;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个;新产品产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

  4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4%,水耗年均降低5%,污水排放量年均降低4%。

  5品牌培育取得突破。培育10个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知名品牌;新创中国驰名商标5个。

  二、主要任务

  (一)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加强产品适应性调整,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开发生产适销对路和物美价廉产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工业用布、装饰用纺织品、环保过滤纺织材料、医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提高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欧、美、日等主要市场,开拓俄罗斯、中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到2011年将出口产品值比重由14%提高到18%;完善汉正街等现有纺织品服装市场功能,支持汉川、樊城、仙桃、天门等地建设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提高辐射能力。

  (二)大力发展染整和化纤业,缓解产业“瓶颈”制约。

  立足湖北优质坯布的加工增值和与面料需求的紧密配套,提高印染及后整理能力。支持具备一定生产条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地方积极发展印染业,大力推行集中供汽、集中治污,积极采用染整先进技术,推广冷轧堆前处理和染色、短流程前处理和湿蒸轧染、涂料染色和印花、松式整理和手感整理、高效水洗等先进工艺设备,加大各种新型面料和功能性面料染整技术开发,拓宽使用领域。抓紧淘汰74型等落后染整生产线。力争到2011年染整生产能力达到8亿米,提高我省服装面料自给率;依托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积极策划建设下游化纤产品项目,支持宜昌新丰、湖北化纤、博拉经纬等企业扩能改造,提高差别化纤维开发能力,加快新型纤维开发应用,改善纺织原料结构。

  (三)改造提升棉纺和服装业,巩固主体行业优势。

  支持棉纺织业向“三无一精”(清花无卷、纺纱无接、织布无梭和精梳)方向发展,推广紧密纺纱机、清梳联、粗络联、细络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新型、高效、节能棉纺设备,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升级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纤维、功能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和长丝织物,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纱线和交织织物。争取到2011年我省先进棉纺锭达1000万锭、织机过10万台(其中无梭织机比重达35%以上);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卷化率达到5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70%、无梭布比重达到50%;服装业要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无缝缝制、自动监测、电脑控制吊挂传输、立体整烫等先进技术及装备,提高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承接沿海服装生产能力转移,力争到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服装生产能力超过6亿件,成为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支持银河、孝棉、金安、枫树等企业培育纱线品牌,3542、3509、裕波、江南等企业培育高档坯布品牌,美尔雅、爱帝、猫人、美岛、美春、迈亚等企业培育服装和高档服装面料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加快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快仙桃彭场、荆门无纺布及其制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多种工艺(纺粘、水刺、熔喷、针刺、化学粘合、热粘合、气流成网)无纺布的开发及应用,提升产品层次,拓宽应用领域。依托稳健、奥美、帝元等企业发展新型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支持裕大华、湖北化纤发展汽车用纺织品。积极开发和应用强力机织土工布、新型涂层蓬盖布、膜结构材料、高级服装内衬、包装用纺织品;支持际华3542、洁丽雅、盛宇、裕波、玉沙集团等企业大力发展家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做大产业规模。

  (五)推进集群集约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市(州)建设一批纺织服装工业园区,支持仙桃彭场无纺布及其制品、汉川马口缝纫线、襄樊樊城织布等集群提升发展层次,加快黄冈龙感湖、荆州岑河针织集群、黄石开发区服装集群、蒲纺纺织工业园发展步伐,力争到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个。积极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产业整合,培育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其中1户企业销售收入过50亿元,5户过20亿元,10户过10亿元,力争50户重点企业占到全省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30%以上。

  (六)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抓住国家推动沿海纺织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与沿海对接的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3年承接产业转移规模200亿元以上;引导和推进纺织能力向荆州、襄樊、孝感、天门、仙桃、潜江等棉产区转移,打造潜江—仙桃—武汉—鄂州—黄石—黄冈沿江服装走廊,建设英山、罗田、远安、竹溪、南漳等鄂东、鄂西桑蚕生产及丝绸加工基地。发挥咸宁、阳新苎麻资源优势,着重解决苎麻品种改良、生物脱胶及污水处理等问题,加快发展苎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一流麻纺织生产加工基地。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