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密切关注资源环保领域资金安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节能环保节地政策落实情况为切入点,加强对土地流转、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财政资金的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密切关注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审计监督,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保持健康发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六)密切关注国有单位境外投资安全,促进“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围绕我省加快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经营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国有单位境外投资的审计调查,探索对境外投资和境外资产的有效监督方式,健全境外投资风险控制、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为推动企业国际化服务。
(七)密切关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在人、财、物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对领导干部“问责”与对资金“问效”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审计方法,深化审计内容,完善评价标准,用好审计成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完善干部监督和考核管理、加强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八)密切关注镇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固本强基建设。围绕促进农村村务公开、加强镇村财务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化解农村基层矛盾、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加强对镇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促进镇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根据“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思路,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树立“大财政”理念,把全部政府性财政资金纳入预算审计范围,全面把握预算执行总体情况,揭示和反映省及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预算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推动整合政府各项收支,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和部门预算执行向基层延伸的审计,切实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完善体制机制的建议,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以引导和促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目标,以财政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情况以及民主、科学、依法决策情况等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推动责任追究、绩效评价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总结推广县委书记、县长“同步审计”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国有企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的路子,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任中审计,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建立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沟通,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实现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组织人事监督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