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公安、民政、水利、农牧、林业、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应当接受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推广先进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并纳入本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
第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增强防御气象灾害意识,提高避险、避灾减灾、自救互救等应救能力。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防御气象灾害风险。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防御规划与设施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素和上一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做好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规划。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设施建设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气象灾害防御的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气象灾害现状、影响评估和发展趋势;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的分类防御要求;
(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六)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
(七)应当纳入防御规划的其他内容。
第十一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编制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旅游、通信、能源、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