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六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与补偿,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诊断准确、补偿恰当。
第七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受益人为受种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以下简称受种方)。
第八条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按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章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
第九条 参照卫生部《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分为四级:
(一)一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1、一级甲等:死亡。
2、一级乙等:重要器官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二级: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1、二级甲等:器官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2、二级乙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3、二级丙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