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着眼长远建设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把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注意从政绩显著的县以上干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代表人物中选拔掌握100名正厅级、200名副厅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人选,进行定向培养,力争各个少数民族都有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对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重点进行培养,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调整。坚持备用结合,对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和考验,比较成熟的少数民族后备干部,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大胆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四、强化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能力
(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突出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培训,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注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打牢理想信念的根基,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注重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党性教育,重视抓好少数民族干部良好作风的锤炼,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干部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自觉性,成为带领民族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
(十一)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的具体规划,以适应推进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所需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2012年以前,将县处级以上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乡党委书记、乡长轮训一遍。每年安排一批在民族地区从事科教、法律、农村等方面工作的少数民族骨干到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培训。注重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培训,结合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实际,安排教学计划、设置课程、编写教材,不断提高培训效果。结合岗位需要,采取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十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建设。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办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巩固扩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成果。加强干部在线学习学院、干部感受教育基地等培训机构建设,选择一批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作为教育培训基地,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