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投入、组合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应用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技术投资、入股、联合协作等。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企业股权多元化,选择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开展期权激励试点,以期权作为对企业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的激励。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可按规定将期权获取现金或运用期权获取的现金来购买本企业的股权。改进和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考核评价体系,对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在按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时,重点考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制定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构筑产业发展人才高地。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急需人才。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专业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间的互聘互兼,着力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集成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引导企业树立人才全球化观念,吸引国内外专家。积极拓展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选派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等有效途径。建立对高端人才的奖励制度,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各种合法形式自由参与利益分配和股权分配。
(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开展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在软件、元器件、计算机外部设备、光电子及器件和新型电源与电子材料产品等领域开展“互补合作”,建立产业共同体或产业联盟,共同开发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显示器件、数字消费产品等领域。开展“增强合作”,融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链,完善合芜蚌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优势互补、错位合作的发展格局,提升区域优势。
(七)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资金,在软件和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加快建设全市性的公共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提高研发水平提供服务。整合全市公共技术平台资源,鼓励建立共享联盟,提高服务水平。对企业使用平台进行开发实施补贴。
(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技术创新利益,增强技术创新动力。强化企业的标准与专利意识,引导大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加快培育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强化专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在政府采购中优先使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