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皖发[2009]23号 2009年8月21日)
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对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现提出如下意见。
1、编制经济圈建设重点规划。以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抓紧编制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等重点规划,引领和推动经济圈建设,实现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互动发展、协同推进。各市要加快编制和修订完善各自的重点规划,实现规划对接、协调发展。
2、加快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合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推进快速客运专线建设和改造。规划建设合肥与周边地区的客运城际轨道交通线。加快推进矿产资源输送通道阜阳一六安一庐江一铜陵铁路线建设。将省道105合肥至巢湖段改造升级为一级公路;做好国道206合肥至桐城段升级改造和国道312合肥至六安段路面改造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环巢湖公路建设,尽快形成合肥—忠庙—巢湖的滨湖旅游景观大道;规划建设淮南—水家湖—合肥公路。规范区域内国省干线公路沿线收费站点设置,逐步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逐步实现交通运输单证、票证和收费卡等标准化、统一化。探索建立普通公路投资建设管理新机制。加快推进合肥新桥机场及配套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各市及周边县区到新桥机场的快速连接线。加快和县郑蒲港、合肥港、巢湖新港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合裕航道等内河航道的升级改造,提升合肥一巢湖一长江航道等级。
3、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各市自身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煤电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量子通信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若干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支持合淮工业走廊建设;支持合肥和六安共同规划建设合肥新桥机场空港产业园;积极推进合巢、合六工业集中区建设,支持淮南、六安、巢湖三市经济开发区与合肥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共建。对用电电压等级在110千伏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大型工业企业,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支持合肥与周边地区共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市场体系。支持合肥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在沿江、交通干线以及规模较大的开发区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加快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旅游与文化、会展等融合发展,培育全国知名会展品牌,完善高速公路通往4A以上景区连接线,加快实现旅游一卡通和直通车,共同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依托合肥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和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加强报业、出版、发行、印务、影视、动漫、体育等文化资源整合,支持区域性文化集团公司加快发展,促进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