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大对农药行业的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依据国家《
农药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农药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与配合,依据各自的管理权限对农药的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实施监管。加大对无证企业、非定点企业的打击力度,维护农药生产与经营的正常秩序。
(七)进一步发挥农药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农药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规划、标准、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向政府及时反映企业诉求,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药行业健康发展。
潍坊市橡胶轮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潍坊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潍坊市化工建材行业办公室)
轮胎制造业是我市的优势产业之一,其生产能力、产量、科研开发能力多年来一直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轮胎、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及机械制造等相关配套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市轮胎工业正处于向轮胎强市跨越的关键阶段,国际金融危机使全市轮胎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严峻形势,同时也为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引进创新带来机遇。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我市橡胶轮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轮胎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轮胎生产企业20余家,其中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8家。生产能力3000万条,增长138%,其中全钢子午线轮胎600万条,子午化率达到20%;胶鞋1363万双,增长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亿元,利税7亿元,利润4.5亿元。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子午化率达到20%,其中,高性能子午胎已达到40%。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及主要装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部分生产线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子午线轮胎产品质量达到美国DOT和欧洲ECE标准。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品牌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拥有中国名牌1个,全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0个。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泸河集团、三工、银宝三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加强了轮胎翻新工作,提高了翻新率和翻新次数,提高了轮胎综合行驶里程;加大了废橡胶再生利用和节能减排力度,规模以上的轮胎企业基本达到了清洁生产的要求。轮胎生产逐步带动了橡胶合成、轮胎装备、助剂、炭黑、骨架材料等配套原料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我市橡胶轮胎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大企业的规模与世界跨国公司差距较大,中小企业差距更大;产品结构有待优化。中、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产量少,缺少轿车用高档半钢子午线轮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高水平人才缺乏,重大课题难于实施,技术创新投资少,缺少必要的试验设施,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部分企业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上,缺乏创新和合作共赢的机制;企业的税赋比较重。轮胎等橡胶制品出口退税率为9%且不到位,天然橡胶资源缺乏,进口依存度已达到75%,而且进口关税高达20%,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减速,汽车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西方一些著名的大汽车公司大幅度减产,有的已濒临破产。我国汽车业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对轮胎需求减少,生产平均下降50%,有的减产2/3,企业库存量达到30-50%。国际轮胎巨头纷纷在国内扩张,建设生产基地,外资品牌不断涌入,对我市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品牌造成了巨大压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骨干企业优势,推动重组联合,实施名牌战略,着力培植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进一步提升市场营销能力,促进轮胎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稳定发展原则。确保质量,按期交货,把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稳定老市场,开拓新市场,让利不让市场,保本不丢客户,确保新胎订单逐步回升,不断扩大我市轮胎工业市场份额。
2、自主创新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技术和产品。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开发力度,力争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3、国际化原则。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大型公司在资本、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性能与价格比,扩大市场覆盖率。
4、集约化发展原则。加快企业改造、改组、改革步伐,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兼并、联合、重组,壮大轮胎企业规模,膨胀轮胎产业集群,提升橡胶轮胎行业层次,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增强竞争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把橡胶轮胎工业发展与安全、节能、环境保护、企业追求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合理利用,实现橡胶轮胎工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到2011年,子午胎行业整体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子午化率达到50%以上。全市轮胎生产能力达到0.5亿条,其中全钢子午线轮胎达到16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达到1000万条;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
2、到2011年,轮胎的全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以上,出口达20%以上,本省、市内装备配套率达到70%左右。
3、到2011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1个,过10亿元的5个,培育一批为大企业和支柱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4、到2011年,争取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各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个,获得中国名牌2个。
三、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与轮胎产业相结合,加快用先进适应技术改造轮胎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以安全节能、环保的子午胎取代斜交胎,进一步提高子午化率;加强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实现集约化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六大类产品,打造两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一)发展六大类产品
1、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改进设计,逐步形成公制无内胎轮胎系列产品和完整的配套技术,发展系列化产品。提高轮胎翻新率和翻新次数,增加综合行驶里程,提高轮胎经济性、质量稳定性和产品寿命。
2、半钢子午线轮胎。着力开发多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轿车子午胎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提高起动性能、制动性能和侧弯性能,增强安全、舒适性能。积极发展可监测充气压力、行驶中温度变化以及安全状态报警的功能轮胎,绿色节能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最大限度减少磨损微尘,使用无害配合剂的环保型轮胎。努力提高综合行驶里程,延长轮胎寿命,扩大高端产品产量。
3、工程子午线轮胎。在生产技术、装备、材料配套等方面继续攻关,配备完备的检测仪器,提高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积极发展巨型工程子午胎。
4、翻新轮胎。依托新胎生产企业,大力发展轮胎翻新行业,提高翻新轮胎比重。提高轮胎翻新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经营水平,改善翻新轮胎外观质量,增强可靠性能,提高性价比。
5、机械装备。加快轮胎生产及检测设备的研发,提质量、上水平、增品种。提高密炼机及上辅机、压延机、子午胎成型机、钢丝裁断机、硫化机、模具及检测仪器的市场占有率。 橡胶机械及模具,重点是提高质量,提高使用性能,提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并争取扭转大型密炼、钢丝压延以及检测设备仍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要着力抓好高强力输送带、钢丝编缠胶管及汽车橡胶配件等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替代进口,服务于产品更新。
6、橡胶及主要原材料。着力发展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橡胶助剂、炭黑、骨架材料等相关产业,进一步提高轮胎产业配套能力。
(1)炭黑:提倡发展子午胎专用炭黑,提倡湿法造粒工艺,加强热能循环利用。限制干法造粒工艺,淘汰万吨级以下的炭黑生产线,对小厂逐步进行关停并转。同时,要协调好炭黑原料油的供应,特别是煤焦油和乙烯焦油的供应。积极扶持子午线轮胎专用白炭黑生产,以有利于安全、节能、降低滚动阻力。
(2)橡胶助剂:提倡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环保助剂,逐步淘汰有毒有害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3)骨架材料:发展重点是对现有产业、产品进行结构
性调整,同时做好芳纶的应用试点,以满足轮胎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
(二)打造两大产业集群
1、轮胎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诸城、寿光、高密轮胎生产传统优势,扩大“泸河”、“三工”、“银宝”等山东名牌轮胎影响力。依托我市轮胎行业现有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校软控公司等人才以及科技、装备制造等方面的力量,推进企业整合,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打造轮胎产业集群。
2、橡胶助剂生产集群。充分发挥诸城、寿光、青州、滨海开发区橡胶助剂生产传统优势,发挥产业起点较高、企业集中度较高、成长潜力较大的优势,充分利用骨架材料、炭黑、助剂、机械、模具等配套原材料较齐全的条件,加强企业在资本、生产、技术、人才、研发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在现有橡胶助剂生产基础上,加快开发生产绿色环保型橡胶助剂,提高助剂的科技含量,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升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发展成国内重要的橡胶助剂生产集群。
(三)培育知名品牌
依托骨干企业,创建2个国家知名品牌和一批山东省知名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稳定市场,闯过难关。在此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品种规格,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单厂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能力,单厂规模达到1000万条以上,部分达到2000万条以上。瞄准世界轮胎三巨头的标准,逐步把“泸河”、“三工”、“银宝”培育成国内乃至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科研开发、品牌知名度上,与国内知名品牌相媲美。
四、实施措施
(一)加强企业管理,提升适应市场能力。通过网络系统、区域市场服务中心等形式,积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建立市场快速反应机制,实现按需定产,不盲目追求产销量和出口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生产国内外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多元化、多取向地深度开发国际市场,拓宽出口渠道,改善客户结构,扩大东北、内蒙等国内市场和北美、欧洲、印度、中东等国外市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节能挖潜,减少各环节成本,降低管理费用。
(二)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轮胎工业领域行业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育轮胎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增加轮胎工业科技投入,加强轮胎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工作,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轮胎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用好技改贴息、增值税转型和设备引进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轮胎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轮胎工业的整体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鼓励发展环保型绿色轮胎、工程子午胎、拖拉机子午胎和航空子午胎等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和设备。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限制发展斜交轮胎和力车胎,禁止新建斜交胎项目。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从严控制新布点建设项目,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改造、改革、改组上档次、上水平,形成经济规模。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全市橡胶轮胎行业技术联盟和技术中心,搭建完善的轮胎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开展攻关,突破技术制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和原材料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单独或联合的方式,建设轮胎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