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积极构建服务业兴市的新型经济结构,制定实施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发展物流产业群和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继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实施城区大型批发市场外迁工程,抓好东部物流基地、陆港物流园区、兰海物流钢材总部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商品市场集中集约发展。出台实施《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旅游中心,年内接待旅游人数6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6亿元。(责任领导:吴继德、俞敬东;牵头部门:市商务局、市旅游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工商局、有关县区)
4、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年内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确定一批试点县区、乡镇和一体化重点项目,以秦王川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做大做强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责任领导:魏志乐;牵头部门:市农办;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建管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各县区)
5、大力实施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成长工程,到“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着力培育10户年销售收入上3亿元的工业企业,100户科技成长型企业,1000户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中小企业,年内分别新增3户、23户和180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9%,达到340亿元以上。(责任领导:姚国庆、魏志乐;牵头部门:市非公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农牧局、市工商局、市统计局、市物价局、市质监局、市金融办、各县区)
6、规划和实施“兰北新区”,加快移山造地、南山路、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水源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为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责任领导:吴继德;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建管委、市财政局、市城投公司、市金融办、市规划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执法局、兰州银行、各县区)
7、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以兰州-白银为核心的经济圈建设,构建经济要素交互流动的平台,加强多层次的区域交流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责任领导:杨志武;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财政局、市招商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商务局、市建管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各县区)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夯实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坚持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与兰州实际相结合,切实加大项目工作力度,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努力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1、每年集中实施100个发展前景好、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城市空间拓展和土地开发方面重点实施移山造地等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快速轨道交通、南绕城高速、第二水源建设等项目,城市环境治理方面重点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项目,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实施开发区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离子国家研究中心等项目,城乡一体化方面重点实施引大入秦水利工程配套、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等项目。年内突出抓好南山路、庙滩子地区整体改造、沙中工业园、绿色生态文化中心、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等项目的规划建设。(责任领导:杨志武;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各县区)
2、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城乡电网改造、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领域,筛选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项目,加强与省上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当前,特别要抓好向国务院调研组汇报的五个方面十大项目以及各行业重点项目的争取工作,力争更多有利于兰州发展的政策和项目落到实处。(责任领导:杨志武;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各县区)
3、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每年安排项目前期经费4000万元,强化项目的谋划、征集、筛选和论证,切实提高储备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审批进度,落实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凡属基础设施、公益服务性、改善民生、环境保护类项目,在条件成熟向有关部门备案的同时先行启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再尽快完善手续,以有效缩短项目建设时间。(责任领导:杨志武;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各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