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一)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用英语的渠道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收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构建真实的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听觉、视觉、触觉手段,如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课堂教与学;要利用电脑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二)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教学建议
  《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寓于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中。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教学对学生打好英语学习的共同基础至关重要。现分别提出以下建议:
  1. 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它们又都有其各自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各专项技能训练,也要重视综合技能训练,尽可能将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1)听力技能的教学。听力技能是指获取有声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点的事实细节、隐含的意义、言语的交际功能、说话人的观点态度等。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听说、听读、听写等多种形式,不断刺激听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听觉灵敏程度。要特别注意培养获取事实性信息的能力,理解主旨大意的能力以及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做出简单推断的能力。
  (2)口语技能的教学。口语技能是指引出话题、维持交谈、插话、转移话题、话轮转换、引起注意、澄清意思、请求澄清、表示倾听和理解、预示和结束谈话、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等技巧和能力。教师应结合听、读的教学,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组织说的活动,提高学生说的流利性、连贯性、准确性和得体性,增强语感。
  (3)阅读技能的教学。阅读技能是指获取信息、推断隐含意义的能力,理解主旨大意、事实细节,推理结论,猜测词义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的阅读材料,选材注意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挑战性和时代性,培养阅读策略、语感以及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写作技能的教学。写作技能是指用英语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的能力,内容包括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态度,根据课文写摘要,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等。教师应结合范文指导学生篇章布局、规范文体、选用恰当语句,提高学生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的能力,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
  2.语言知识
  高中阶段的英语语言知识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内容。
  (1)语音。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强调语音、语调以及重音变化在实际口语交流中的运用,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语音教学的选材要真实、多样,手段要丰富,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
  (2)词汇。《课标》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对高中各级别(六至九级)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七级学会使用2400--2500个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学会使用3300--35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九级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要求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应当处理好词汇量的扩充和常用词用法深化这二者的关系。词汇教学应注意:在特定生活情景和话题中,认知并巩固词汇;注重在真实语境中领悟词汇的深层意义;掌握特定词汇在特定句型中的习惯用法;在有意义的活动中,通过实际运用来巩固词汇;重视词汇在特定语篇中的具体用法。指导学生掌握词汇学习和记忆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单词的学习都需要经过初步识记,反复操练,多次提取,不断校正等过程,才能长久记忆并真正掌握。
  (3)语法。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语法意识。以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法,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加以巩固。语法教学可以采用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和运用等方式进行,避免单纯讲解传授的做法。要注意语法知识教学的适度循环、反复、巩固和加深,不宜“一次清”,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
  4.语篇。语篇教学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语篇理解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准确理解语篇内涵、作者思想和把握篇章结构需要读者整合并运用自己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在语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阶段,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参与,学习并运用语言;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使他们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应采取各种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单边、双边、多边活动,积极思考,把语篇学习过程变成训练学生思维、培养个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必须围绕《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来进行教学的设计:
  1.在模块框架内,以单元为单位,整体设计本单元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在每一单元教学的开始就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单元内容在模块中的地位,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分课时课堂教学活动的各项任务,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心理基础,也为他们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教、批、辅、导、评)上遵循以下原则:英语课堂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既要按学时备课,也要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整体性的特点。备课不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应有学生的参与,师生一起完成,共同构建民主、和谐和公平的课堂教学环境;新型课堂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和学生与网络的互动、学生和家庭的互动以及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倡导学生之间的连动,从而进行大量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师生共同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共享学习成就的快乐。
  3.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策划与实施应着力于六个方面的转变:
  (1)从教师对语言知识的演绎、提炼转变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体验、感悟;
  (2)从教“应试英语”变为教“应用英语”;
  (3)从满堂灌的传授转变为开放式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
  (4)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在不改变教材体系的前提下,合理取舍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5)从单一的听(课)中学、(阅)读中学转变为多渠道、多种方式的学习;
  (6) 从过去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教学评价转变为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不断探索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评价手段,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4.对不同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应用英语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平台或电子阅览室将网络资源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组织辩论赛、英语角和英语晚会等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也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充分利用黑板、挂图和录音机等教具以及书刊杂志等多种学习资源,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语言基础。对确因基础差,学习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困难的班级或学生,教师应该依据课程的要求积极设立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校本课程,并对使用的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学生的水平做适当的删减、替换。同时,课堂教学应积极推进合作性学习,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获得进步。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应具有以下特点:
  (1)多数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
  (2)多数时间里,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3)教师不是简单、直截了当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4)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是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5)学生不是整齐划一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同样的事情,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
  五、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程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思想、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也从中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应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和语言体验量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要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在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动态性、自主性、多元性、体验性、合作性和生成性。
  (二)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教与学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试、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搜集和积累反映学习进步的数据和资料等,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以实现评价方式的过程化;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以实现评价反馈的动态化。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学段课程终结性评价可采用期末考试或结业考试等定量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项目报告、小论文、表演或演示等形式,力争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考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