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二)
附件7: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促进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和
湖北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在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从我省高中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关注物理学科与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体现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
二、目标任务
1.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人类的社会的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2)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②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③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②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③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⑤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②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③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④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的观点,敢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⑤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⑥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实施课程三维目标的基本原则
(1)融合原则。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实现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同步达成三维目标。
(2)渐进原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都是有层次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
(3)差异原则。虽然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具有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并不是均等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三、课程设置
《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结构框图如下所示:(略)
共同必修--物理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
选修系列Ⅰ--选修1-1、选修1-2: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系列Ⅱ--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本系列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系列Ⅲ--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考虑到我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目前新课程实施阶段只设置文、理两个类别。全体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学习后,获得4个必修学分,接着文科学生在选修1-1和选修2-1两个模块中选修一个模块、理科学生修习选修3-1模块,完成高中毕业所要求的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对于文科学生还可自主决定在选修1-2、选修2-2和选修3-3三个模块中选修一个模块,以便在学业水平考试中获得更好的等次;对于要参加高考的理科学生,还必须继续学习选修系列Ⅲ中的三个模块(物理选修3-2、物理选修3-4和物理选修3-5),可自主决定是否选修物理选修3-3模块(或物理选修2-3)和物理实验专题及物理专题研修等模块。由于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严谨和连续性,应该对学生学习选修课的顺序设置一定的限定。关于模块、课时的具体设置建议如下表所示:
年级
| 类别/学段
| Ⅰ
| Ⅱ
| Ⅲ
| Ⅳ
|
高一
| 文科
| 必修1(2)
| 必修2(2)
|
理科
|
高二
| 文科
| 选修1-1或选修2-1(1)
|
理科
| 选修3-1(4)
| 选修3-2(4)
| 选修3-4(4)
| 选修3-5(4)
|
高三
| 文科
|
|
理科
| 自主选修:选修3-3、物理实验专辑和物理专题研修(4)
| 高中物理总复习(4)
|
说明:每一学段的时间为10周;每个模块对应的学分为2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周课时。
四、教学建议
1.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
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制作实验器材。对能够演示的实验,不能用电脑模拟展示的方法来替代。在实验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技能,运用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误差,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概念与规律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理解,要为概念和规律的建构提供基础,把握概念和规律的内涵与外延,重视概念和规律在新情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