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选取生活与科技中的典型事例,丰富和充实物理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增强物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灵魂。教师不但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志趣和专长,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选修模块,而且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类推进。既要利用新课程选择性的特点为优秀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又要关注学习不理想的学生的困难及其成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在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使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防止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方式的形式化、表面化、极端化倾向。
4.改善教学行为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物理新课程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教师教学行为不断优化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提倡尽可能的采用科学探究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努力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使自己不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且也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探究者。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构建并完善认知结构。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和意义构建的外部学习环境,支持并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充满着主动探究的学习气氛。
5.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是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比较宽泛,不同的教材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同一个教学内容,在深广度上的理解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要转变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深广度的思维定势。根据本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物理》(以下简称《指南》,它是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在分析湖北省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和总结其他省新课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标》和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和山东科技版)的研究而制定的),《指南》中“教学要求”以节为单位,分“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与“说明”三部分。“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都要达到的要求;“较高要求”是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可以达到的要求,也是参加理科高考的学生通过高三总复习需达到的要求;“说明”是对教学深广度的界定。《指南》是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深广度、学分认定、学业水平考试、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每位物理教师应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准确把握。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校和学生,学习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要求。防止教学要求上的“一刀切”和生搬硬套的做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教学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逐步达成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使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步到位,逐步实现。高中物理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无论是知识难度和思维强度,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高一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教学的难度。要重视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衔接,提倡低起点、慢节奏、小坡度的教学方式。不要过早地将高考的要求下放到高一,防止学生出现严重的分化。
五、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的改革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要建立新的评价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探索新的多元评价的方式,构建适合新课程理念和物理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使之结构更合理、操作更简便。
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选择功能和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对学生进行名次排队的做法。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1.评价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不但要评价学生在完成模块学习之后目标达成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评价。要将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作业、提问、观察、谈话等多种方式,即时、动态地了解学生,或使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作品与资料,考查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轨迹,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2)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要采用计分的方式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定量的评价,又要采用等级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模糊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目的,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
(3)要坚持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自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通过学生互评,促进学生的相互关心和相互促进;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对不同评价主体和评价结果的比较,调整对评价对象的认识。
互评是以日常授课时形成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参与物理模块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等方面作出评价。
(4)要坚持笔纸测试评价与操作考核评价相结合。物理学基础理论学习水平的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为主,实验技能的学习以操作考核评价为主。
2.评价实施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在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模块结构和学生学习的特点,针对学生参加模块的学习过程(含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进行评价,并以《指南》中的“教学要求”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对学生模块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
一个好的评价方案,必须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方案,应遵循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并不是评价方案越完整、越繁琐、越新奇就越好。在探索新的评价方案时,应当防止出现“为评价而评价”、完全摒弃传统评价手段、走形式主义道路的做法。
学生修完每一个模块后,由学校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认定。
六、保障措施
1.课程培训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培训分省、市、县(市、区)、学校四级培训。省、市培训主要以上岗培训为主,县(市、区)和学校培训(“校本教研”)主要以共同研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主。培训工作应充分发挥我省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和各市(区)物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以及教科研人员的专业引领和示范辐射效应,有序、高效地进行。各校要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机制,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主要采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专题研究、开发新课程教学案例、教学论坛、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等方式,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要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
2.教研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探讨教学方法,采用说课的形式交流教学设计,采用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教学反思,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问题的研究。要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有效地提高物理新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物理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通过“校本教研”的途径,重建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学校教研文化,培养教师的协作精神。
健全省、市、县(市、区)、校四级物理教研网络,要加强教研工作区域之间的交流,提高各级教研部门和高中学校物理教研组指导、管理和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能力。各级教研室物理教研人员要改进教研活动方式,教研阵地前置,重心下移,与广大基层学校物理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研究、携手共进的协作伙伴关系,为实施物理新课程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培育新成果。
3.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它包括教学所需要的素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学校和教师要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创造优良的条件。
(1)充分利用教材和图书、报刊、课件、教学软件等文字声像资源。教材是物理课程非常重要的文字课程资源。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教材,学校应当为教师购置不同版本的高中物理教材供教师参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为宽广的选择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