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实施
1.实施时间安排
(1)必修模块修习时间安排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实施的时间上,高中学校可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到高二第一学期,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每周2学时;也可从高二第一学期开始进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在高二学年完成三个必修模块教学,每周3学时。
(2)选修模块修习时间安排
在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后,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及兴趣爱好开设选修模块。参加高考的理科类学生应修习选修3,每周2学时,共36学时;文科、理科类学生均可修习选修1,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对生物课程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修习选修2,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2.实施方案建议
各必修、选修模块均按36个学时设计,每模块修习达到要求可获2学分。根据我省实际,对于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提出如下建议(如下图)(略),供学校师生参考。
五、教学建议
《课标》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课标》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深入领会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领会新课程理念,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重要地位。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系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产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落实课程目标,既要重视知识方面的目标,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和能力方面的目标,重视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目标的整体性,目标表述中尽量应用行为动词,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具体教学目标的预设应紧密结合实际教学, 实现阶段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既要根据内容与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预设,又要因课堂实际及时有机地生成。
2.理解模块教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理解必修与选修模块的价值,灵活运用模块中的知识,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与整合,从而将生物学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体系。解决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与现代生物科学迅猛发展之间的矛盾,教会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本质。在全面实施必修模块教学前提下,根据学生层次、类别和兴趣的不同来实施选修模块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和难点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因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探索处理好传统学习方式(他主、接受、个体学习)与新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讲授与探究的关系、学生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生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最大限度地缩小《课标》要求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落差。
(1)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要发挥不同学习方式的优势,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课型、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对传统的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发挥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重视知识传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接受学习是我国传统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中应保留和发扬的,要更深入地研究传授知识的规律和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的机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穿插对学生接受式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讲授方式和策略。
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一是教材内容留给学生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空间不足,二是探究内容涉及的生物材料或生物环境状况等难以适应不同地区与学校的差别,三是探究应提供的资料和创设的情景,只能用文字、图片、数据来表示,它的生动性、具体性以及和学生的距离并不理想。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之间的落差,需要教师利用本地本校各种资源加以弥补。探究性学习既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空间。
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是以生物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主体,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互助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应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应侧重于“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采取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把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等评价方式引入到合作学习中,力求用最恰当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2)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新课程的教学预设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教师的预设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和课堂教学的动态活动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的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生成”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和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切实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僵化模式,又要对只求生成、忽视预设的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3)加强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
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省相当一部分学校实验室不足,尤其是农村普通高中,实验无法随堂进行,只能延迟或提前,有的甚至不能做,难以达到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建设,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在现有实验条件下,要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如错开实验室的使用时间,缩短实验室的运转周期,把部分实验移到教室上等,确保实验教学能按要求进行。
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生物教师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创造性地开足开设好生物学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生物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同时拥有现实环境的实验条件和虚拟环境的模拟条件时,教师应首选现实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尽可能不用课件演示等虚拟方式来代替真实实验。在不便利用生物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设计模拟实验,如《课标》中模拟尿糖的检侧。教师和学生还应自行设计或改进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展创新性实验活动。
(4)其他教学建议
落实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相互关系的教育。将“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内容融入基础科学教育之中是本次课改的特色之一。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评价,实施STS教育,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与物理、化学、地理、数学、语文、科学、体育、通用技术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的沟通,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渗透,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的重要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理念,掌握适当方法,理解生物科学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开设校本课程,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整合校内外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开发生命科学的校本课程,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学活动。其所用课时与高考复习课时均不能占用生物模块的修习课时。
六、评价建议
进行教育评价改革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是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应充分认识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努力做到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评价既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