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模仿方式适用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等技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全体成员的作用,注重分工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培养学生协作、沟通的能力及共同奋进的团队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探究能力。
(5)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技能操作方法教学和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小组辅导、个别辅导和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等多种方式,及时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辅导过程中,要对所出现的技术问题给予分析和方法上的指导,防止出现教师代替学生操作的现象。
(6)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7)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重要而又普遍使用的现代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和学的方式,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提高学习技术的效率。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试验等现代技术在构思方案、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解决技术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技术合作与交互式技术学习,以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8)重视对学生的技术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将养成教育贯穿于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加强安全教育,注意遵守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伤害等。
(9)联系实际,关注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要立足科学、技术、社会,注重它的先进性;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3.加强教学研究,注重校本教研
建立通用技术教学研究和教师教学、培训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作品制作、创意展示活动。实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研人员的作用,重视学校和校际技术教研组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研究、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学校要为技术教师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五、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原则和内容
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评价要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了解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状况,进行学生技术学习水平的评价。
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进行评价。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操作中正确运用。
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技术学习过程中,对于技术文化的理解是体现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评价者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是孤立的、机械分割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是开放、灵活、多种多样的,如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制作过程记录、访谈、工具的使用、活动报告、网络评价平台等。评价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客观分析并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法。
1.书面测试
选取来自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和产品分析等题型,考察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中的能力。
2.设计方案及作品制作
对学生制作的作品、作品模型、设计方案和技术图样、说明书、设计制作报告、操作过程及规范、工具使用等进行评价。
在对方案及作品等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成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案作品,要从其创意是否新颖,各种指标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以及设计、制作报告是否找出了成功的原因与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着重评价设计中的合理之处和有价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自主的新思路,设计、制作是否认真,特别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及教训,要允许学生重新设计或制作,并重新进行评价。
3.学习及评价手册
学习及评价手册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教师记录全体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学生记录技术学习的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技术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设计与制作中的独到或有创意之处、对作品或方案的评价等过程性资料,从而形成学生的技术活动档案。家长和校外技术指导也可以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三)模块修习的学分认定
以模块为单位安排教学活动的通用技术课程,学分认定也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学习的时间为36学时。每个课程模块的学分认定时,从“学时考评”、“过程表现”和“学习水平” 三个方面考查,三个方面均合格者方可认定该模块学分。下面是各评价项目的具体要求,供实施过程中参考。
1.学时考评。该项主要通过考勤登记和对学生听课记录的检查等方式进行鉴定。学生学习时间至少要达到模块规定学习时间的5/6以上。全程参加学习者记满分,未满分者按相应的比例折合;缺课7节(含7节)以上的为不合格。
2.过程表现。该项主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技术活动档案或成长记录,以及阶段性知识与能力的测试等综合考评来实现。学习过程性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的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三者结合起来。
3.学习水平。可根据某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性质,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如采取纸笔测试、操作技能考察或二者结合,进行多层面、多层次整体测评。
测评一般以百分制计算,纸笔测试占60%,操作技能考察占40%,在“过程表现”和“学习水平”测评中,85分以上的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0-69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四)评价的管理和实施
通用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等级可以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在某模块“学时考评”、“过程表现”和“学习水平”均取得合格或合格以上成绩者,获2学分。对有特别优秀的设计、制作成果,或有所创新、发明的学生,应将情况如实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六、保障措施
(一)领导与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在本地区课改领导小组内设立由主管主任牵头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在师资培训、队伍建设、资源开发、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教学研究、课程评价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安排专人负责检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落实情况,确保开足开齐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必修模块,逐步开设选修模块。
2.各普通高中应有一名校级领导具体负责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做好实践活动的安全工作。
3.各地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通用技术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争取社会和家长理解,支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应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为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开设与实施。各普通高中应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应的配套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