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实施“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救助贫困大学新生200名。实施“春蕾计划”,新建春蕾小学2所,资助春蕾女童140名。负责人:张宗芎;牵头单位:市团委、妇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民政局及各县(区)。
50、实施“母亲水窖”工程,新打母亲水窖2000眼,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负责人:张宗芎;牵头单位:市妇联;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及各县(区)。
51、建设市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儿童福利院,争取建设乡镇中心敬老院5所,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建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市区及县城紧急避难所3处。负责人:李守银;牵头单位: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城管局、国土局、地震局及各县(区)。
52、实施百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完成农民培训3.4万人。负责人:李守银、李学明;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牧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技局、扶贫办及各县(区)。
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53、以实施百村肉牛养殖示范工程为重点,实现草畜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坚持分散养殖与规模养殖相结合,新建5个养殖科技示范园区(每个县1个),加大饲草调制等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控力度,发展秸杆畜牧业,肉牛饲养量达到71万头,增长11%,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420元。以实施百万亩马铃薯抗旱增产示范工程为重点,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垄沟定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健全市场网络,提高马铃薯产业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优质种薯和菜用薯种植,建设良种生产基地和早中晚熟优质菜用薯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品种专用化率达到70%,脱毒化率达到80%。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410元以上。负责人:李学明;牵头单位:市农牧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经委)、扶贫办、农科所及各县(区)。
54、围绕打造“固原劳务品牌”,积极应对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对劳务输出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努力提高输出人员素质,培育发展劳务中介公司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劳务产业向技能型输出、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转变。继续开展万人进疆输出行动。全年稳定输出劳务25万人以上,创收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达到1030元。负责人:李守银;牵头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市农牧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及各县(区)。
55、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精心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强力推进。按照“日光温室抓示范,移动拱棚抓规模”的要求,促进设施农业区域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六盘山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打好绿色无公害品牌。完成以覆膜保墒、集雨补灌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55万亩。实施百万亩区域优势特色种植示范工程,加快发展苗木、中药材、油料、小杂粮及经果林等特色产业。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负责人:李学明;牵头单位:市农牧局、林业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商务局(经委)、工商局、质监局、扶贫办及各县(区)。
56、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政策,启动实施第三批16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全面落实闽宁对口协作第十二次联席会议精神,拓宽合作领域,力争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益事业项目。继续抓好部门定点帮扶等社会扶贫工作,创新帮扶机制,整合帮扶资金,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负责人:张宗芎;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及各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