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产品。强化产品质量控制过程管理,提高煤焦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到2011年,全市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60%以上,全市煤炭洗选比重达到70%以上,煤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
--冶金产品。按照发挥优势,南联北开,沿边发展战略,建设钢铁基地、铜工业基地、硅基材料基地三个产业基地。到2011年,生铁、粗钢、铜材、焦碳、铁合金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20万吨、40万吨、60万吨、5万吨。一般冶金产量分别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金属、硅等重点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筑材料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
--轻纺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民族纺织业和手工业,推进绒纺、皮革、民族服饰、民族特需用品、工艺美术品、包装等产业的发展,优化品种结构,扩大重点优势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重点产品主要质量技术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材料工业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到2011年,新型墙材比例提升到45%,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和散装水泥比例提高到60%,水泥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新型墙体材料抽查合格率达到96%。
--食品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大豆加工产业链、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和矿泉饮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建设大豆制品产业基地、肉类加工产业基地和矿泉饮品产业基地。到2011年,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超市和中小餐饮单位100%建立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重点食品出口企业通过HACCP认证。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100%,重大事故处理率达到100%。
--医药工业产品。围绕我市多年来发展形成的优势,依托现有基础,以北中药为重点,加快北药材GAP基地建设,推进种植(采集)加工一体化,开发一批北中药新品种,提高我市医药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到2011年,实现乡、村的药品供应网,监督网覆盖面达到100%。逐步提高打击假劣药品的力度,建立药品打假长效机制,彻底遏制和杜绝假劣药品。药品生产(不含药品用辅料生产企业)、经营企业通过GMP、GSP认证率达到100%。
--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牧业和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主要农产品、畜产品、特色产品的质量达到相应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到2011年,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检疫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指标合格率达到100%,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