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依据“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巩固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总体思路,突出抓好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矿产品等行业,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推广普及与实施应用,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放心农资活动,加快农业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的监管能力。
3、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开展质量兴企活动。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制定具有竞争、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重点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体系,加大对检测工作经费投入,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论证。大型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型企业80%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一批小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方面,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式创新,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