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晋市政办[2009]10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已编制完成,并经过专家评审通过,符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八月四日
《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
前 言
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部和南部依太行山与河南省接壤,西部与临汾、运城两市相连,北部与长治市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11°55′~113°37′,北纬35°12′~36°00′。东西长160 km,南北宽100 km,总面积9490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
市境内山峦叠障、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强降水条件下,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为甚,开发矿产资源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地质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由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地裂缝较发育,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此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如切坡、堆载等导致了崩塌、滑坡的发生。近年来,晋城市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境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控制和减轻地质灾害依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科学有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晋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写《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主要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提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措施,是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文件,是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相关部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主要依据国务院《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纲要(2001年~2015年)》、《
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通知》,结合晋城市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发育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编制而成。
本规划收集了晋城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系列资料,主要有:《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晋城市矿产资源规划》、《晋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晋城市土地利用整理开发规划》、《晋城市煤炭利用总体规划》、《晋城市水利总体规划》、《晋城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及2006年《晋城市煤矿整合实施方案》。
本《规划》以2001~2004年各县(市、区)完成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为基础,同时对2005~2007年新增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补充,对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中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核实。确定各类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431个。
《规划》以2008年为基期,2008~2010年为近期,2011~2015年为中远期,2016~2020年为展望期。
本《规划》适用范围为晋城市所辖行政区域。
第1章 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1.1 经济地理与自然地理概况
1.1.1 行政区划
晋城市辖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6个县(市、区)。全市国土面积9490km2(附表1),共有85个乡镇(包括街道办事处 ),2326个行政村,总人口220.5万人(2007年年底)。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31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4354元。
1.1.2 气象
本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暖温带的中部,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酷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降水量624.6~680.6mm,且降水多集中于每年的6、7、8三个月内,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70%。多年平均蒸发量1794.6mm。年平均气温7.9~11.7℃。最大冻土深度0.4~0.6m。无霜期达180天以上。
1.1.3 水文
境内河流分属于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其主要河流特征详见附表2。
1.1.4 地形地貌
晋城市位于山西高原的东南部,在平面上呈一椭圆形,地形起伏较大,总体趋势是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北部高,南部低,且由东、西两侧向中部,由北向南逐渐下降。最高点位于市境西侧舜王坪,海拔2321.8m,最低点位于市境南部沁、丹河下游河谷,海拔不足300m,相对高差约2000多米,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700m以上。地貌以中山和中低山为主,次为低山及丘陵,并有部分山间盆地、山间宽谷及高中山。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8%,山间盆地、河流宽谷约占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