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地层岩性
晋城市主体位于华北台地吕梁~太行山断块的东南端。地层出露齐全,有太古界赞皇群、林山群,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迭系和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且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老到新分布。其地层特征详见附表3。
1.1.6 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华北台地,吕梁~太行断块南部,主体构造线方向北北东向,西部边缘跨越豫皖断块,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构造格架形成于中生代。所处的三级构造单元有:沁水块坳、太行山块隆和豫皖断块(附表4)。
1.1.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晋城市含煤面积4654.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9.01%,6县(区、市)均有分布,煤炭资源总量458.8万亿t,其中探明储量271.58万亿t,占全省无烟煤探明储量的54.65%,占全国无烟煤探明储量的25.76%。
铁矿资源主要是山西式铁矿和含锰铁矿,具有埋藏浅、露头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等特点。目前探明储量山西式铁矿达0.62亿t,锰铁矿达0.36亿t。
煤层气探明含气面积164km2,地质储量402亿m3,可采储量234亿m3。
本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以采煤为主,2006年资源整合后,保留煤矿392座,井田总面积达1399.47km2,占有储量137.05亿t,保有储量82.05亿t。
按照《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6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77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600万美元,工业增加值达350亿元。全市GDP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以上,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0%以上。新建或扩建一批煤炭、电力、化工、冶铸、交通、水利等优势项目(附表5)。
1.2 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1.2.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晋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采空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五种。根据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全市境内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894处(附表6),其中城区49处、泽州县154处、高平市106处、阳城县171处、陵川县250处、沁水县164处。各县(区、市)分别占总数的5.5%、17.2%、11.9%、19.1%、28.0%、18.3%。
从灾害类型看,滑坡156处,占总数的17.4%,崩塌297处,占总数的33.2%,泥石流32处,占总数的3.6%,采空塌陷220处,占总数的24.6%,地裂缝189处,占总数的21.1%。采矿引发的地裂缝和塌陷共409处,占灾害点总数的45.7%,说明采矿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灾害类型中,人为引发的共550处,占总隐患点的61.5%,自然引发的共190处,占总隐患点的21.3%,人为和自然共同引发的共154处,占总隐患点的17.2%。
1.2.2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特征
本次工作对全市431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核查(附表7)。其中城区33处、泽州县95处、高平市44处、阳城县102处、陵川县69处、沁水县88处。各县(区、市)分别占核查总数的7.7%、22.0%、10.2%、23.7%、16.0%、20.4%。
从核查灾害类型来看,滑坡140处,占核查总数的32.5%,崩塌51处,占核查总数的11.8%,泥石流23处,占核查总数的5.4%,采空塌陷92处,占核查总数的21.3%,地裂缝125处,占核查总数的29.0%。其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仍然是今后防治的重点。
按规模大小划分,大型的共80处,占核查总数的18.5%;中型的共171处,占核查总数的39.7%;小型的共180处,占核查总数的41.8%(附表8)。
按治理未治理划分,治理的共35处,占核查总数的8.1%,未治理的396处,占核查总数的91.8%(附表9)。
按致灾动力划分,431处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共265处,占核查总数的61.5%,自然地质作用造成的共92处,占核查总数的21.3%,既有自然作用造成又有人为因素引发的共74处,占核查总数的17.2%(附表10)。
1.2.3 地质灾害历史经济损失情况
全市历史经济损失共计17915.45万元(附表11)。从灾种看,地裂缝和地面塌陷所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到总损失的52.08%和34.42%,说明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是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从各县(区、市)损失情况来看(附表12),泽州县最多达7591.45万元,沁水县最少,达1163.31万元。从受灾体经济损失情况看,房屋损失最严重,达8490.34万元,占总损失的47.39%,水利设施达4009.56万元,占总损失的22.38%;道路达3385.81万元,占总损失的18.9%;耕地达1839.64万元,占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