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1.2.4 地质灾害预测经济损失情况

  全市预测经济损失134684.85万元,其中城区3367.6万元、泽州县31471.5万元、高平市19001万元、阳城县34792万元、陵川县18109.45万元、沁水县27943.3万元。受威胁人数城区、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陵川县、沁水县分别为1400人、8600人、1000人、4200人、2100人和6000人,总人数达23300人(附表13)。

  预测经济损失中,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61.5%,占经济总损失的82831.18万元;自然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21.3%,占经济总损失的28687.88万元;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约占17.2%,占经济总损失的23165.79万元。

  1.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晋城市地质环境条件较为脆弱,山区面积较大,占88%,地形起伏大,沟谷纵横,地层岩性复杂,构造发育,降水是我省较大的地区之一,加上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采矿活动较为强烈,其地质灾害分布有以下特点:

  1.采空塌陷、地裂缝集中分布于煤矿采空区和铁矿采空区,特别是国营大矿,采空后,地面变形最为严重。

  2.滑坡多发生于中东部地区的河流沟谷,道路两侧。

  3.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主要因素。

  4.降水是地质灾害主要激发因素之一,从1998年以来进入丰水期,地质灾害有明显增多趋势。

  5.从空间分布上看,山区特别是以泥页岩、砂岩互层结构的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区,其地质灾害明显多于山间盆地和河流宽谷。

  6.从危害程度上看,煤矿采空区塌陷和地裂缝分布最多,危害最大。近几年实施的农村地质灾害搬迁治理工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4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晋城市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复杂,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晋城市及下属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并实施了一系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1.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各县(市、区)成立了由县(市、区)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市、区)长任组长,国土、气象、交通、民政、公安、城建、财政等局局长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使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应对地质灾害有了初步的组织保证。

  2.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制度正在建立和完善

  晋城市从1999年以来,逐步建立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新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先后对700余处建设用地和新建矿山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同时还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制度,每到汛期国土资源局地环部门便组织人员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并制定汛期防灾预案和应急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3.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2000年至2004年,晋城市6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已全部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并根据调查成果初步编制了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4.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工作正在加强和深入

  晋城市国土资源局通过“4.22地球日”及日常工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006年12月,晋城市国土资源局以中央四部委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宣讲活动为契机,深入到农村、机关、学校,组织社会公众听取有关专家对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讲教育,前后延续时间近一个月之久,现场受教育近万人。这些宣传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5.地质灾害勘查工作逐步展开

  从2003年以来,晋城市逐步开展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工作,先后对泽州县西陈庄、香山、陡坡、城公、中村、寺河,高平市龙王沟、北善,阳城县毫庄、沟底、披甲陀,陵川县安坡、沁水县蔚迟、张山等村房屋裂缝进行了鉴定,解决了矿方与村民之间的纠纷,使部分受损村民得到了矿方的赔偿或补偿。

  同时对地质灾害不清的隐患点实施了勘查,如泽州县的南庄、红卫、后河滑坡,城区泽州北路杨洼采空区,阳城县的桃坪滑坡、上河危岩体等。

  上属工作为进一步实施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6.地质灾害治理正在有计划进行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已纳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议事日程,确保了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安全运行,如长晋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晋焦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晋济高速公路采空区治理以及开发区富康采空区治理、北音滑坡治理、泽州公园北侧滑坡治理。同时,从2006年开始首次使用省级(或中央)财政支持,对辖区内的滑坡、崩塌、采空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其中2006年治理的项目有6个,2007年农村搬迁治理工程达22个,2008年计划搬迁治理的村庄达11个,预计2009年搬迁治理的村庄达8个。这些防治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减轻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