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3.1.2 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及信息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和专业骨干网络建设。近期根据近年来汛期排查及本次规划调查抽查结果,从894处地质灾害点中选取431 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建成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开展新建大型矿山地表变形监测的专业骨干网络的建设。初步建成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实现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实时速报。

  3.1.3 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分级分工负责制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统一要求,专家指导,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并重(附表21)。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一般由当地乡(镇)或行政村指派专人按要求进行监测;对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当地政府负责指派经过一定监测培训的人员采用多种监测手段进行监测,并由市国土资源局地勘地环科统一监督管理。对规模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群众自治。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要做到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一个运作高效的群测群防体系。

  3.1.4 开展全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建设

  晋城市多数突发性地质灾害与大气降水有直接关系。及时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对有效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提高全体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规划在全市范围内,首期建立14个雨量站,其中泽州县3个,阳城县3个,城区1个,沁水县2个,高平市3个,陵川县2个。通过雨量站建设,确定强降雨量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发布地质灾害警示报告。

  3.1.5 近期(2008-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近期从323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选取44处进行治理,其中城区5处,泽州县6处、高平市7处、阳城县10处、陵川县9处、沁水县7处。

  3.2 中远期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2011-2015年)

  3.2.1 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风险性区划

  以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等资料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为函数的风险性评估模型,编制灾害风险分区图,为全市国土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2.2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

  晋城市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最为突出,应开展采煤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应开展采煤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定额研究,为落实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概预算提供依据,为大规模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做准备。

  (2)应开展通过改变房屋结构等措施在原村庄附近稳定或趋于稳定的采煤沉陷区进行建筑的试点研究;

  (3)应开展异地安置村民,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从源头杜绝村矿纠纷方面的研究,使村民和煤矿互利双赢。

  3.2.3 完善地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及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力争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能通过互联网查询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

  3.2.4 中远期(2011~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近期地质灾害治理完成后,2011~2015年在431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减去已治理的地质灾害点)选取135处继续实施治理,其中城区10处,泽州县28处、高平市17处、阳城县40处、陵州县20处、沁水县20处。到2015年末,将晋城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达50以上,使晋城市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第4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4.1 分区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晋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山区、矿区及公路沿线,为有效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合理制定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晋城市地质灾害进行易发程度分区。具体分区原则如下:

  1.利用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和核查资料为主的原则;

  2.紧密结合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人类工程活动特征进行划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