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6.4.1 崩塌的防治措施
崩塌主要分布在市境南部、东部和西部的旅游风景区、公路切坡两侧,以岩质类崩塌居多。此类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是:清除危岩,然后削坡、护坡,同时在坡顶加强地面排水,必要时挂网已防落石造成人员伤亡。
6.4.2 滑坡的防治措施
市境内滑坡一般发生在中低山、丘陵区的石炭、二叠、三迭系地层中,滑体岩性多为砂岩泥岩组合地层,如阳城县的武甲煤矿、坡底、上伏岭滑坡,泽州县的南庄、红卫、后河滑坡、陵川县的吕家河、西关滑坡等都属此种类型。主要防治措施是:在滑坡体后缘修建截排水沟,减少滑床的地表水入渗量;在滑坡体上修建排水渠,排除滑坡体上的地表水;在滑坡前缘修建挡土墙;在滑体上缩方减载并打抗滑桩。
6.4.3 采空塌陷和地裂缝的防治措施
市境内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均由采矿引起,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灾害,主要防治措施是:对于村庄、大型水利设施、高速公路、铁路、大型厂矿企业、集镇等,企业要首先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若未留设足够的保安煤柱,造成建筑物损坏,应及时回填塌陷区和地裂缝,并实施采空区注浆措施。
6.4.4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本区泥石流分布于陵川、阳城和沁水县。泥石流的发生与人类工程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大量采矿异渣、异土形成泥石流物源,当暴雨季节,其形成泥石流的机率会增大。对于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是:在泥石流沟汇水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禁止在沟谷内堆放矿渣、煤矸石,尽可能减少泥石流物源;修建拦渣坝,最大限度地减少泥石流对村庄、厂矿、铁路、公路的危害。
第7章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效益分析、经费估算
7.1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及效益分析
晋城市有地质灾害点894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431处,预测经济损失达13.468485亿元,受威胁人数2.3万余人。威胁对象主要是房屋、耕地、道路、水利设施等。其地质灾害治理投入大、难度大。要想达到减灾目标,必须遵循下列原则进行科学规划。
第一是预防为主的原则。地质灾害虽然是一种不可避免和无法准确预测的地质现象,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机率,削弱灾害活动强度,特别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可以基本扼制灾害的发生。因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当今社会财力还不是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是减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是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晋城市灾害分布具有广泛性特点。要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首先要做好防治规划,即按现有的政府财力进行合理规划。因为目前全市社会财力还十分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方位治理,要选择威胁严重、损失大的地质灾害优先治理。这就是近期(2008-2010年)治理44处,中远期(2011-2015年)治理135处的原因之所在。
第三是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宏观上看,地质灾害防治应与土地整理、水资源开发、矿业开发、森林资源保护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较大的治理效果。
第四是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一般都投入比较大,如2007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一次性投入就达1.223292亿元。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以最科学,可操作,最小投入达到最优化目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7.1.1 经济效益分析
据统计,全市地质灾害历史经济损失共计1.791545亿元,预测经济损失共计13.468485亿元。灾害损失中,人为引发的占61.5%,自然引发的占21.3%,既有自然引发又有人为引发的占17.2%,可见,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占相当高比重。
地质灾害治理既可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又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以2007年农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为例,全市共实施农村搬迁工程22处,搬迁人数14892人,新打水井15眼,恢复耕地3413亩,总投资达1.223292亿元。仅恢复耕地一项,当年产值就达853万元(每亩耕地收入按2500元计算)。以此推算,14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晋城市近期(2008-2010年)规划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44处,其中采空塌陷6处、地裂缝17处、滑坡20处、危岩体1处。规划中,2008年治理的共7处、2009年治理的共8处、2008-2009年治理的共4处、2009-2010年治理的共25处。总投资估算为4.8113亿。治理后,估算受益人数达到8644人,恢复耕地1375亩,使铁路100m、公路250m不再受到地质灾害威胁,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附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