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590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1%以上,重点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等行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实现农业机械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初步建立起集农机购置、田间作业、维修保障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农机服务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协调推进,紧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坚持突出效益,先进实用,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坚持机制创新,科学发展,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调动各方发展农机的积极性;坚持依法监督,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三、明确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快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围绕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质量与水平,在巩固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玉米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青贮机等农业机械,“十二五”末全市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在水稻示范区普及推广育插秧等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围绕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以种植、收获为突破口,着力建设大葱、韭菜、马铃薯、花生、山药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围绕蔬菜、林果、种苗、花卉等设施农业发展,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等设施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生态植保、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秸秆反应堆增肥等高科技技术和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向机械化、标准化、精准化、现代化和产业化迈进。
(二)着力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坚持农、林、牧、副、渔各行业并举,耕、播、管、收、加各环节并重,稳定增加装备总量,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机械的比例,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量效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引导农田作业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转变,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形成适应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机械化装备结构和提高不同作物生产质量效益的机械化技术结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做大做强农产品机械化粗加工、深加工产业,逐步引进蔬菜、果品、饲料、水产品等加工设备,大力推广粮食加工烘干、良种包衣、农产品冷藏、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设施,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三)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水平。大力推广以深耕深松、旋耕播种、联合收获为代表的机械化增产增收技术,以节水灌溉、精量播种为代表的机械化资源节约技术和以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机械化环保技术,加强与生产厂家、技术科研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推广新机具,促进机械装备升级和技术改良,加快普及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制定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农艺标准、机械作业规范和技术路线,建立农机农艺协作机制,提高农机作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协调配合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茬口、施肥和植保,提高农机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各县(市)区结合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创新示范基地,探索不同地区机械化发展的新模式。要加强保护性耕作和深耕深松技术推广,“十二五”期间,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100万亩以上,耕地全面深耕深松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