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快实施《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和《滨州市8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争取在全市全面铺开。加强土地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稳定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的要求,建设田间灌溉和除涝体系,完善农业用电设施、农田道路和田间林网,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抓好9.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完善与配套,努力提升项目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单产提高150公斤。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配套政策,加大对阳信、惠民、无棣、邹平、博兴五个欠发达县或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用足用活省以上配套资金。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措施,培肥地力,稳步提高耕地持续产出能力。
(四)着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大力实施小麦、玉米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示范方、万亩高产示范片“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全市建设国家级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两个,粮食万亩示范片18个(小麦11个,玉米7个),每个示范片辐射带动高产稳产田10万亩以上。积极推广高产创建示范片成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共同管理、协同创建。通过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实施统一合作组织、统一粮食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七统一”种植模式,带动全市粮食稳定增产。中央财政在2010年投入基础上将继续增加高产创建补助资金,各县(区)政府也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高产创建扶持力度。
(五)着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强化科技创新,健全推广体系,坚持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继续完善“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千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大会战,动员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蹲点包片,搞好科技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建设,改善农技推广服务手段,配备必要的试验示范、咨询服务仪器设备,建设必要的培训场所,切实增强服务能力,为粮食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提供支撑。科技奖项评选、职称评审等要适当向到粮食生产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尽快培育适宜我市种植的粮食优良品种,重点培育多抗、高产、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的玉米新品种。按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要求,选择一批成熟、简便、实用的科技成果,搞好组装配套和集成应用,引导农民标准化种植。小麦重点推广适期晚播、精播半精播、氮肥后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玉米重点推广“一增四改”、玉米晚收技术。组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年培训20万人以上,提高种粮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