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加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以电信运营、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软件等为主的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云计算中心落户郑州,加快推进市民卡、无线城市、网络问政等十大数字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创新发展模式,鼓励信息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扶持和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公证、质检等公正性中介服务业行业发展,提升层次,提高效益。结合二七商圈、郑东新区商圈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平台,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年内争取引进港澳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事务所1家以上,力争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到我市开展业务。
二、着力培育新增长点,努力加强税源建设
9.培育服务业税收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面向市场剥离研发、设计、物流、营销、配套服务等环节,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体系,通过服务外包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业需求,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发展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强化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积极推动物流、金融保险、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旅游等七大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在原有计划增速基础上年增速达到20%以上,提高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夯实服务业税源基础。
10.努力提高服务业税收比重。建立税源发现机制、税源监控互动一体化机制、税源监控保障机制组成的税监控三大机制,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及时掌握税收变化动向。完善税源经济体系建设共享信息平台系统,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服务业税收征管方面的作用。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及时发现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源泉控管,严防税款流失。大力挖掘纳税额在30亿元以上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两大行业和10亿元以上的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及软件等三大行业的税收潜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税收对全市税收总收入的贡献率。2011年全市服务业税收完成220亿元以上,力争占当年税收收入的比重提高到62.3%。
三、积极招商引项目,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11.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十二五”重大项目库354个服务业项目为基础,2011年重点推进总投资5286亿元的221个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其中,物流业重点建设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河南富士康物流园、综保区物流平台、中国(郑州)国际汽车后市场产业园、中原(国际)钢铁物流园等74个项目;商贸业重点建设火车站西广场中央商务区、华润万象城、香港锦艺集团锦艺国际华都、中原万达广场、恒隆广场等101个项目;文化创意旅游业重点建设郑州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工程、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建设、港中旅河南区域总部、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区等39个项目;会展业及其他产业重点建设郑州会展宾馆、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等7个项目。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1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900亿元,增长30%以上,带动和延伸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加速全市服务业的发展。
12.实施大项目招商。发挥园区优势,按照生产要素科学配置,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原则,以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为重点,引进会展、金融、服务外包、物联网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大型生产性服务业项目,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品牌入驻。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周例会制度,全面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衔接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项目尽早落地。进一步调整招商引资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开展集群招商、区域招商和对口招商,充分利用各类重大招商活动,为集聚区搭建招商平台,筛选准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签约一批重大项目。物流、商贸、金融、会展、文化创意和旅游等领域均以行业前50家重点企业为目标,积极进行对接,各行业争取新引进重点企业均在5家以上。
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速培育行业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