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提高市场开放程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没有特别规定的行业或项目,积极推进实行告知承诺制或登记备案制,变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先选择若干需要加强的行业,在浦东新区先行试点。深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方便企业。形成内外贸一体化商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成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试验区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先行区域、拓展和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示范区域,建设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
(二)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化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大通关”工程,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功能,提高无纸化通关水平和货物进出口通关效率,推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全过程贸易便利化,完善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贸易便利化效率指标体系。提高商务语言沟通便利化。以多语种同时发布政府商务文件,提高政务信息的公开度与透明度。提高商贸公共服务便利化。增加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带宽,提高网速,降低网络通讯收费标准;建立健全包括内贸、外资、外贸、外经,并涵盖物流、融资、供应链管理、技术检测等多方面的商贸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搭建面向全国的贸易投资和促进服务平台。
(三)发挥贸易流通对产业结构提升的带动作用。促进贸易流通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结合实施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贸易流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互动,与金融业、航运业和物流业发展互动,促进二、三产业互动。发挥贸易流通对扩大消费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促进消费,发展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促进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共同发展,促进货畅其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和提升贸易流通结构和功能。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服务外包发展,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规模化和规范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外资、外经、外贸协同发展,促进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口岸贸易和转口贸易、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协同发展。
(四)构建具有国际国内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体系。构建货物贸易市场体系,重点完善生产要素期货市场体系和辐射全国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若干个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使上海的商品交易规模在世界交易总规模中占有较大比重,价格话语权和价格指数对全国和世界市场影响力较大;构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市场体系,形成具有多层次商业中心、多样化商业业态、多元化商品和服务消费、优良的购物和服务环境,引导消费潮流;构建服务贸易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扶持比较优势行业,使上海成为亚太地区一流的国际服务贸易中心城市;构建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个人(B2C)市场,优化电子商务发展支撑环境,发展新型业态;构建与贸易相关的专业服务业市场体系,形成专业覆盖面广、市场公信度高、知名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机构集聚的市场格局。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及资源现货和期货交易平台、技术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航运和陆运交易平台、保税交易平台、网上交易平台、文化交易平台、汽车交易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和黄金钻石等贵重金属及珠宝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