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总体要求。
(1)棚改回迁房和异地安置房建设要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规范,科学合理确定高度、密度和容积率,最大限度地使建筑风格与区域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搞好新建房空间布局和户型设置,确保建筑采光适宜,居住空间满足需求、舒适便利,合理配建停车场、公共绿地、安全通道及适宜的健身、娱乐、休闲设施,水、热、电、气、通信及有线电视等配套齐全,居民群众评价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积极稳妥搞好征地拆迁,依法开展土地和房屋征收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八公开、一承诺”制度,在征拆前向居民公示安置新房的位置、面积、户型、朝向、价格、配套设施等内容,并承诺按时进户,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和谐拆迁。认真细致做好土地丈量、评估、征收、出让等资源配置工作,切实做到适时净地、规范出让、优化配置。
(3)加强征地征收区域环境的文明管理,规范设置拆迁地域围挡、照明及警示设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控拆迁扬尘和环境噪声,最大限度减少房屋拆除对周边的影响,明确房屋拆除在保证交通、保护环境和保障居民日常生活的具体要求,切实做到文明征拆。
(4)强化棚户区改造建设的达标控制,工程主体项目和辅助项目不得随意漏项、减项、降低标准及简化功能,整体建筑和内在空间不得随意放大或缩减。所有棚改工程都要严格进行主体工程、隐蔽工程、装修工程和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督,达到优质标准,居民入住一次性验收合格。
(5)严格按工期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制定加快建设的工期计划,科学排定工程建设的阶段性进度,限时推进、限期达标,统筹组织庭院道路、公共绿地和娱乐、健身、休闲等配套设施协调有序建设,及时跟进完成,确保被动迁居民如期进户,小区房屋、设施、环境整体达标。
(6)切实搞好建管衔接,建立棚户区改造建管交接制度,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标准,科学制定居民入住的便捷程序,有效落实实施物业管理的各项措施,巩固建设成果,维护正常功能,保持宜居环境,方便居民生活。
(四)三沟一河整治改造工程
1.工作目标。
围绕松花江污染防治的环保目标,加快实施“三沟一河”治理改造工程,实现何家沟、马家沟、信义沟“三沟”全线污水截流;“三沟”配套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投用,达到环保验收条件,实现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启动河道治理、沿河绿化和清水水源工程,马家沟、何家沟核心区段实现清水入河;阿什河按照计划全面完成河道清淤任务。
2.主要任务。
--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工程用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征收集体土地254.7万平方米,征拆各类房屋31.8万平方米;建设污水截流管线45公里,实施穿越哈五路、龙滨路、安通街、化工路、屯林高架桥、京哈高速路等27处盾构施工,完成416座检查井工程;实施河道清理、疏浚拓宽,建设以自然河底为基础的清水河道49公里,先行建成12.5公里重点河段地域景观,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
--阿什河综合整治工程。依据《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阿什河流域治理规划,构筑资源优化配置、污染严格防控、生态良性循环、防灾利用并重的阿什河水生态环境体系;结合规划框架实施主城区段24公里河道清淤,边坡治理,水域清障,为大规模开展流域整治探索途径、奠定基础。
--污水处理厂和清水水源建设工程。续建群力、平房、信义三座污水处理厂厂区绿化工程,信义污水处理厂率先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群力污水处理厂完善市政供热配套管网工程,完成消防、安全、防雷等专项验收,如期达到环保验收条件。加快平房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系统调试,全面完成工艺调试,确保年内污水处理厂全线竣工,投入正常运行。适时启动清水水源工程,全面进行建设用地的征收拆迁,实施清水系统建设,保障内河整治的景观用水应时导入、清水长流。
3.总体要求。
(1)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治污、后景观,先城区、后城郊的实施步骤,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建设,确保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注重项目建设与资源利用相结合,通过“三沟一河”整治建设,积极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区域环境,提升资源价值,归集土地收益,支撑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实现内河整治的综合效益。
(3)全面执行工程质量标准和设备运行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85%,工艺安全可靠,设备正常运行,无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4)突出抓好污水截流管线后续节点的施工保障,有序组织两岸截流管网的导流连接,确保“三沟”污水全部入网收集,截流管线整体坚实牢固,无管外溢漏现象。河道拓宽疏浚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生态透水性驳岸和沿岸绿化体系柔和自然,生态特征明显。
(五)既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居住区维护修缮工程
1.既有市政基础设施维护修缮。
(1)工作目标。
着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城市运行、维护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载体作用,全面加强既有道路、园林绿地、公交站廊、交通护栏、各类杆体等设施的维护修缮,保证既有市政基础设施及时修复、经常完好,促进城市管理养护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上档次、上水平。
(2)主要任务。
--全面维修既有道路桥涵。修复城区内破损塌陷的车行道、人行道,扶正补齐歪倒残破边石,整修破损的各类桥梁和地下通道,整修桥涵扶手、踏步、路面、墙壁和照明等设施。在此基础上,强化碎修碎补,及时发现,及时修复。
--加强既有园林绿化维修养护。整修破损的绿带、绿池、绿地,按照原设计要求进行园林绿化设施的修复、补齐、刷新,消除设施歪斜、断档、残破、凌乱的现象。强化绿化植物的日常养护,保持树木花草长势良好。
--整理维护公共空间既有杆体。对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闲置、废弃杆体进行全面清除,对路灯杆、电线杆、街路指示牌等进行扶正、刷新,清理规范杆体附着物,修复更新损毁灯具,保持各类杆体设施的清新整洁。
--整修整饰既有公交站廊。修复刷新公交站廊容貌,补齐公交站廊内的缺损设施,更换依托站廊设置的陈旧广告,规范设置线路标识,维修维护站廊平台、座椅、灯箱,塑造公交站廊应有的市容形象。
--修复更新既有交通护栏。修复刷新破损的桥栏、交通护栏和道路隔离桩,更换损毁严重的重体交通隔离墩,优化交通隔离设施的规整形态。
(3)总体要求。
①建立道路桥涵巡查巡检、碎修碎补养护制度,车行道、人行道实施点面破损量化控制,随损随修、随坏随补,一般破损12小时内完成修复,较大破损24小时内完成修复;边石砌筑牢固、勾缝密实,无歪倒、破损;无障碍设施符合标准规范,无断头、阻碍、高低不平、上下不便和随意占用等现象;人行过街天桥扶手、阶梯踏步完好、安全;地下通道路面、墙壁平整清洁,照明等设施完好,确保道路桥涵功能正常发挥。
②精心组织园林绿化的精细化管理,及时巡查发现、了解掌握园林绿化设施的损毁现象,即时更新、精细修复,对弯曲、倾斜、松动的设施,严格按照要求取直、扶正、加固,定期对设施进行油饰粉刷,保持设施容貌的清新整洁;对既有绿地树木进行经常性缺空补植、清膛拨枝,施药防治病害树木、施肥扶壮弱体树木、及时剔除枯死树木、支护扶正歪斜树木、精心选择补栽树木,全面提高既有植物的成活率和完好率。
③开展既有杆体、公交站廊、交通护栏等公共设施的集中治理,细化设施产权单位维修养护责任格局,结合产权责任落实市容管理维护标准。全面清除主城区域、主干街路、广场空间的闲置废弃杆体,修复刷新弯曲、倾斜、陈旧的杆体设施,保持公共照明设施齐全、完好、光亮,各类杆体广告、指示牌设置规范整洁;按照标准化要求整修公交站廊、街头时钟等设施,保证候车站廊功能完善,时钟报时正常运行;适度更新主要街路、主要区域的交通隔离设施,改进交通护栏的设置方式,定期油饰,保持清洁,提升交通护栏的防护功能、视觉效果和整体形象。
④建立各类设施长效管护工作机制,强化市容管理的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和消除设施损毁现象,严厉查处损毁公共设施的违法违规行为。
2.既有建筑改造和居民庭院环境整治。
(1)工作目标。
按照推进建筑节能、改善庭院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的工作要求,全面清洗粉刷陈旧、斑驳的楼体立面,完成重点区域70万平方米楼体立面整饰改造,130万平方米居住区节能改造,整治修建居民庭院和社区休闲广场,全面修缮2009年以前实施改造的居民庭院,复检整修2010年市直机关包保整治的庭院环境。
(2)主要任务。
--结合城市改造,实施文昌街、宣化街、花园街、先锋路、道外江畔等沿路沿江既有建筑节能和立面整饰改造,提升区域景观的整体形象。
--结合小区供热条件,集中实施河松小区、红旗小区等居住区供热节能改造,分步推行供热按户计量,增强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保温能力。
--结合城市政务、商务、旅游通道的建设布局,规模实施楼体立面的清洗粉刷,同步清理有碍观瞻的立面附着物,展现城市建筑的清新色彩。
--结合庭院棚户房整治拆除,对全市剩余的具备改造条件的500个居民庭院进行整治改造,同步新建社区休闲广场50处,基本实现居民庭院环境建设全覆盖。
--结合居民庭院设施管护的实际情况,对2009年以前改造完成的4857个庭院进行全面回访修缮,对破损严重的近2000个居民庭院和87处社区休闲广场实施恢复性改造。对2010年市直机关包保整治的2140个居民庭院进行复检复修,巩固改造成果,保持环境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