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大扶持产业园区发展力度。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园区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或者调整区位。按照“一县一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整合和调整零星分散的工业企业,每个县(市)至少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的布局要与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做到选址合理,用地落实,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产业集聚区可以比照执行省级开发区政策,进入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其原有用地复垦后可以置换。
(六)协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大中城市郊区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整合农村居民点,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走集约、集聚式发展的城郊型城镇化道路。以县域为单元、县城为中心,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理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规范村庄规划成果审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与质量。以中心村和集镇为重点,集中扶贫移民搬迁、农村街巷硬化、饮水安全、路灯亮化、乡村绿化、沼气建设及农村改厕等农村建设的资金,每年重点搞好一批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结合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合理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场所和商业网点等公共设施,形成环境优美的综合性公共活动中心;在街巷硬化的同时,推进供水、排水、路灯等设施标准化建设;提高村庄绿化水平,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建设设施完善、人居良好、富有特色、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五、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以城镇扩容提质为抓手,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推进城镇化提速提质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通过城镇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区综合整治,调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功能完善和人居环境改善。
(一)开展“城镇扩容提质大行动”。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开展“城镇扩容提质大行动”。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城镇面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设施配套、一次到位”的原则实施城镇新区综合开发建设,搭建城镇发展框架,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城镇新区。以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对城镇旧区进行综合整治,高标准规划设计,成街成坊推进;改造危旧房,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清理乱搭滥建,整治广告牌匾,整饰建筑外观,改善人居环境和景观形象;对城镇重要道路及商业中心、广场、主要出入口等进行重点治理,打造标志性地段和节点。结合城镇新区开发和旧区综合整治,完善城镇应急防灾体系,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城镇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要突出城镇个性与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彰显特色魅力。继续搞好太原西山、大同矿区、阳泉矿区等老工业地区的综合整治,为资源型城镇转型发展提供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