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消防工作专项规划的通知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全力推动消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全面实施《消防法》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为动力,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遵循现代火灾特点和规律,着力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和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建设,全面加强城乡消防工作,建立健全灭火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全社会抗御火灾的综合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有效统筹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不断改善城乡消防安全条件;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和落实消防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坚持强基固本,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先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防火、灭火和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抗御火灾能力有效增强;消防力量实现多元化增长,政府专职消防队伍有较大发展,单位专职消防队伍得到巩固和加强,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普遍建立,扑救火灾和处置其它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日趋健全;消防安全知识全面普及,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继续提高,扑救初起火灾以及火场逃生自救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关注、支持、参与消防工作的氛围更加浓厚。

  --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小于0.19。

  --完成总体规划的乡镇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和审批,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

  --以公安消防部队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省、市、县三级政府综合性应急救援力量形成网络,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和预案、指挥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实战需要。

  --新(改)建各类消防站88个。省级和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建成并完善面向社会的消防教育培训基地。

  --征召市、县政府专职消防队员不少于1505人,消防文员不少于244人。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建成消防战勤保障大队和特勤消防中队,全国年度经济百强县建有特勤消防中队。

  --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至少有1个消防教育馆达到国家或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标准。

  --全省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车辆装备建设达到国家标准。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以加强消防基础建设、能力建设、科技建设、机制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努力掌握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的主动权,提高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

第一节 完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一、推进城乡消防规划的实施

  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编制城乡消防规划。对已编制完成的消防规划,要结合城乡总体规划的修订进一步调整;对消防规划内容不全的城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不得批准。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和消防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对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的重大火灾危险源,限期搬迁或责令停止使用。在制订城乡规划、旧城改造计划时,优先安排棚户区、“城中村”、木屋毗连区等易燃建筑密集区的拆迁改造。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的消防规划和消防设施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按城乡总体规划完成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2011年,所有建制镇都要完成消防规划编制和审批。完成总体规划的乡在2011年30%完成消防规划编制,20%完成审批;2012年60%完成消防规划编制,40%完成审批;2013年90%完成消防规划编制,70%完成审批;2014年,所有的乡均完成消防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加快旧城区消防供水、消防通道的改造和建设,新建城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公共消防设施按照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在全省设区市市政消火栓全部达标的基础上,2011年,50%县级市、县城市政消火栓达到建设标准;2012年,所有县级市、县城市政消火栓达到建设标准。把农村消防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使农村公共消防设施与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2011年,30%的镇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2年,60%的镇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的乡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3年,90%的镇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40%的乡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4年,所有的镇公共消防设施全部达到建设标准,70%的乡公共消防设施达到建设标准;2015年,所有的乡公共消防设施均达到建设标准。

第二节 健全火灾防控体系

  一、强化社会面的火灾防控

  把保持火灾形势稳定、预防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作为衡量消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公众聚集、“三合一”等场所及高层和地下建筑、建筑施工现场、危险化学品、文物保护单位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消除火灾隐患。继续实行政府挂牌督办整改重大火灾隐患,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火灾隐患整治。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健全火灾隐患有奖举报、公布通报、媒体曝光等制度,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促进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工作。

  二、夯实基层消防工作基础

  夯实组织建设基础。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具有消防专业技能的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员,负责本辖区消防工作的组织、督促、协调和管理。村(居)委会成立村(居)委会主任牵头、其他村(居)委会成员和驻村(社区)警务人员参加的消防安全工作委员会,配备专(兼)职防火员,协助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宣传。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与村(居)委会签订年度《消防安全责任书》,每年组织考评、兑现奖惩。村(居)委会制定、发布《防火公约》,与辖区物业管理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夯实设施建设基础。建制村编制简易消防规划,结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打通消防通道,落实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城市社区、建制村设置公共消防器材存放点或消防器材箱,配足配齐灭火器材,确定维护、看管责任人员。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委会定期开展防火巡查,制定年度宣传计划,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宣传活动。城市社区、建制村至少设置1个固定消防宣传专栏。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城市社区内的社会消防单位实行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安全互查互督,保证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联合组织扑救;村庄实行消防安全多户联防制度,轮值开展消防安全提示和检查。夯实队伍建设基础。乡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依法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设有治安巡防队的建制村、城市社区,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联防消防队,加强业务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没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城市社区要建立群众参加的志愿消防队。2012年底,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建制村、城市社区消防工作基础达到火灾防控“四个基础”建设标准,10%的建制村、城市社区达到消防安全示范乡村(社区)的标准。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