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三、“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挑战

  (一)转变发展方式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我省旅游业自身发展要走内涵式道路,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科技支撑、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我省旅游业要致力于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各地以旅游业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自身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以及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作用发挥不够,是我省旅游业在“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需要全面加以探索和解答。

  (二)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旅游业发展增加了较大风险。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深远,何时全面恢复增长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某些领域,给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带来不利因素。另外,与“十一五”时期一样,“十二五”期间国内外仍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将给旅游业带来冲击乃至重创。

  (三)各省竞相发展的态势对我省构成了巨大压力。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先行一步,西部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凭借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崛起,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安徽等省强化措施奋力推进旅游业发展,使我省旅游业容不得有半点闪失。我省旅游业形势严峻,如不加大力度实现超常规发展,就会在市场竞争中陷于被动,进一步拉大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从而落伍于时代。

第二章 旅游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旅游业放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穿于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跨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强化管理相结合。安全第一,规范有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坚持区域合作与扩大开放相结合。加强两大旅游圈之间及与周边省份的合作,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四)坚持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相结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五)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立足长远,整体谋划,又着眼当前,抓住重点区域、重点景区和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优先予以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一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旅游品牌进一步彰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使我省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便捷舒适、管理上乘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

  到2015年,我省旅游业主要发展指标在全国居于前列,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全省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同期GDP的12%以上;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带动城乡间接就业600万人。培育3-5家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家以上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00家以上,其中5A级旅游景区10家以上;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15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0家以上;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达到40家以上;“湖北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生态文化旅游镇达到100个以上,“湖北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

第三章 旅游空间布局



  深入实施“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以“二四六八十”为骨架的空间布局。

  一、两大旅游圈

  (一)武汉城市旅游圈。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联合体建设,提升旅游综合素质,加快形成以温泉、湖泊、湿地、山岳、森林和乡村风貌为载体的生态旅游品牌,以历史文化、都市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为载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以革命遗迹遗址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品牌,使武汉城市旅游圈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以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为支撑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土苗风情和清江山水为依托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和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区。

  二、四大旅游集散中心

  (一)武汉。充分发挥武汉市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优势、业已形成的经济综合优势和整体领先的旅游产业优势,巩固和强化其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使之成为带动全省、辐射中部地区、并在长江流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旅游集散枢纽。

  (二)宜昌。充分发挥宜昌市作为“三峡门户”的独特地理优势和连接鄂中、鄂西南、鄂西北和渝东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城市游览、商务会展和度假购物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服务系统,增强旅游产业组织、服务和集散能力,建设成为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并服务渝东、湘西北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三)十堰-襄阳。充分发挥两市连接鄂西北、沟通鄂渝陕豫的地理区位优势,整合两市对外交通功能,加快陆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两市观光、文化娱乐、商务会议和休闲购物功能,加快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接待、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成为共同支撑鄂西北、辐射渝陕豫周边区域的旅游集散中心。

  (四)恩施-利川。充分发挥日益改善的对外交通优势和连接鄂湘贵渝周边区域的区位优势,加强两市对外交通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整合,加快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成为共同支撑鄂西南、辐射大武陵地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