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专栏4:
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240万亩非粮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项目、30万吨秸秆纤维乙醇、5万吨/年生物柴油生产项目、南阳迅天宇硅品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及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项目、南阳市德益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年产20台(套)纤维乙醇装备项目等69个新能源产业项目;

  光电产业:加快发展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2000万只光学镜头、100万台投影机工程项目、南阳首控光电50万套光显产品主板、电源板、20万台MD电视、高清数字大屏幕电视及智能无缝拼接单元项目、乐凯华光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紫激光CTP版材生产线、30万平方米柔性树脂板生产线、1000万平方米重氮盐印制线路板、南阳森霸光电公司年产10万只LED路灯,490万只LED节能灯项目等88个光电产业项目;

  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南阳中南工业钻石有限公司年产10亿克拉高品级工业钻石项目、河南天冠集团有限公司年产65万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西保集团年产12万吨系列连铸结晶器功能保护材料项目等24个新材料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

  三、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

  围绕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力实施“8521”产业振兴工程,全力打造8个500亿产业、5个300亿产业集聚区、20个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建成100个重大支撑项目。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集中政府可掌控要素资源支持等综合措施,推动骨干企业战略重组和技术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8个500亿产业:到2015年,装备制造、油碱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5个战略支撑产业和新能源、生物、光电等3个战略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其中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含纺织、食品和生物)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5个300亿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新能源、高新、西峡、邓州和桐柏等5个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其中,新能源、高新和西峡3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20家销售收入超50亿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5年,河南油田、龙成集团、天冠集团、淅铝集团、西保集团、二机石油、中光学集团、南阳防爆、河南迅天宇、龙大牧原、河南中源化学公司、乐凯华光、中南金刚石、新野纺织、宛西制药、南阳娃哈哈、西泵公司、南阳纺织、福森药业、中联水泥南阳公司等20家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其中河南油田、龙成集团、天冠集团、淅铝集团、西保集团、二机石油、中光学集团、南阳防爆、河南迅天宇、龙大牧原等10家骨干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00个重大支撑项目:“十二五”期间,实施投资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500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0500亿元,实现利税1560亿元。

  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以企业为主体,加快组建信息化研发联盟,开发、推广信息技术和智能生产系统,推进工业设计研发协同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销售服务电子化。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升先进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融合,推动管理业务精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决策科学化。大力推动企业销售服务电子化,引导企业建立营销管理系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在重点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一批网络协同制造、生产服务外包异地监控、技术交流和应用培训等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

第二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与培育新兴服务业并重,以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和知名品牌为抓手,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服务标准化,巩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先导型服务产业、着力培育潜力型服务产业,努力构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水平,形成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将南阳建设成辐射豫鄂陕省际区域性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承接郑州、武汉、西安三大区域溢出需求的重要服务节点。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0亿元,年均增长13%。

  一、巩固发展支柱型服务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着力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先进物流业态和管理技术及装备,推进物流企业信息化,全面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南阳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尽快形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轻纺产品物流,加速培育第三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生产型物流与商贸型物流同时发展,通过物流业与流通业相互促进与相互提升,使南阳成为豫西南的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与郑州中心物流枢纽相呼应,形成辐射鄂、豫、陕的区域物流枢纽。加快公路港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无水港”建设工程。鼓励物流绿色化,促进发展逆向物流,建设绿色物流示范基地,实现物流业可持续发展与低碳化。

  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以建立豫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豫鄂陕省际区域性商业中心、旅游商业中心为目标,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加快商贸网点布局规划,鼓励商业业态多元化与多层次化,形成层次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商业网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依托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建立功能完备、无缝对接、便捷高效、服务周到的客运枢纽和服务平台,拓展业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升增值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机电、装备、生产资料、建材、农副产品、日用轻工产品等专业市场,实现“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带动商贸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优化商业设施布局,实现商贸服务业布局合理有序。加快中心城区中高档特色商业设施、各县市特色商业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商业设施,通过连锁经营、送货服务等业务将商业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农资销售市场、农产品流通市场等。规范发展专业市场,采取经营和仓储分离的经营模式,进行集中化经营,扩大辐射范围,力争辐射整个豫鄂陕省际结合部区域。积极发展旅游商业,通过规范市场、打造品牌等措施,使旅游商业成为南阳商业的新兴增长点。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着力推进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赊店商埠文化产业园区、丹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加大恐龙遗迹园、丹江水库、宝天曼、老界岭、五朵山、淮源等重点景区的上档升级力度,力争建成1-2家国家5A级景区。强化南阳楚文化、中医药文化、官文化、商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搞好武侯祠、丹江风景区、淮源风景区等国有旅游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资本融合,力争培育2-3家旅游上市企业。切实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力争新建成15家四星级以上宾馆,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演艺中心和餐饮一条街、商业步行街建设,提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水平。坚持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都市休闲、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山地度假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综合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抓住南阳交通条件大提升的重大机遇,以途经南阳的交通干线沿线城市为主要客源地,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努力把南阳打造成为省内著名、周边知名、国内有名的旅游目的地。

  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节,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以南阳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城为发展空间,统筹规划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规范有序开发,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打造“人居南阳”品牌,构建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次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把房地产业培育成南阳服务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新增长点。调整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鼓励发展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努力满足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规范完善房地产开发服务和物业管理体系。结合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房地产炒作投机。

  二、大力发展先导型服务产业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业。突出重点和特色,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支撑体系,推动金融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努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金融服务业集聚和辐射中心,金融机构多元化、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互为补充、各种金融工具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运行良好、规范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南阳金融服务业的综合实力。着力发展地方银行机构,支持地方银行机构增资扩股。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发展,增强金融服务“三农”能力。积极引进市外银行来宛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引导,完善功能,大力发展各类投融资平台。增强市、县两级政府投资担保机构实力,支持企业和民间投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满足各类企业融资担保需求。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和创业投资,完善产权、股权、金融资产、环境权益性产品等要素交易市场。有序发展保险、证券、信托和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坚持“重点突破、需求拉动、积极引智、产业提升”的思路,以引导企业攀升价值链、有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为目标,围绕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和提升科技水平,充分挖掘现有科研资源,紧密结合我市主导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等科技服务,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或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和基地,支持在高新、龙升、生态园区建设科技园区、创意设计园区,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技术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机构发展。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和互动,不断丰富信息资源、拓展服务空间,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社区信息网建设,促进各种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依托,完善信息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传输服务;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业,加大对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力度,促进信息服务在各产业领域的运用;以数据库和信息便民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开放、互联和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依托交通、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重点打造食品、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图书、花卉等特色会展品牌,巩固和提升南阳中心城区区域性中心地位。加快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法律、会计、职业中介、家庭理财等专业服务,促进商务服务机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推动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会议、办公、后勤等服务外包,扩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需求。规范商务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商务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着力培育潜力型服务产业

  积极发展健康产业、技能培训业、社区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适应现代健康生活需求,加快医疗服务、健康咨询、休闲健身等领域发展,建设一批集体检、保健、康复、健身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基地。依托人力和教育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艺术培训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教育培训产业。加强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区商业、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发展壮大一批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养老资源整合,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需求。

  四、加大服务业发展扶持力度

  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土地、税收、价格、投融资、项目建设等政策扶持,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加强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服务产业转移,吸引世界服务业500强来宛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推动本土企业融入国际服务产业链。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专栏5:
“十二五”服务业重大工程

  一、旅游业

  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山地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沿南水北调等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市区、内乡、社旗、淅川等历史名胜旅游地,南阳盆地汉文化等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游客集散中心。推动我市旅游集散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功能完备、层次较高的游客服务中心。

  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卧龙岗文化产业集聚区、镇平玉文化产业园区、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等。

  二、物流业

  加快南阳陆路口岸建设。支持南阳商圣国际物流保税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南阳的“无水港”,将国际港口的服务功能内移,缩短南阳与国际市场的距离,提高货物转运效率,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为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建设与之相匹配的现代物流园区,强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造一批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跨区域经营物流企业。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南阳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园区入驻100家物流企业。

  培育壮大一批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引领本地物流资源整合,把单纯的仓储、运输、货运代理等业务全面整合,将部分物流企业改造为“供应链”方案提供商。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占GDP的比重6%左右,第三方物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物流的30%以上。力争达到A级以上20家。AA级以上10家,AAA级以上5家。

第三节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基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构建重大产业基地、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按照“四集一转”的基本内涵要求,以扩大开放、创新发展为动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和支撑带动能力,全面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承载能力,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利用、产城融合互动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增长极,构建“三大体系”的有效载体,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支撑。到2015年,力争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0亿元。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坚持分类指导、错位布局,突出优势,引导各产业集聚区强化产业定位,细化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专业协作,促进同类和关联企业及项目高效聚集。围绕主导产业链,大力推进专业招商、定向招商和区域招商,重点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配套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务及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主导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