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按照全市产业战略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做强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做优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精一批充满活力的特色园区,形成一批超百亿的优势产业,成为南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产城互动发展。统筹现有城区与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加快完善区内道路、水、电、气、通信基础设施配套,以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增强农村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实施集聚区内村庄向城镇社区搬迁,完善户籍、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力争实现集聚区内农业人口全部转变为城镇居民,享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权益,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提升集约节约水平。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完善入区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综合利用。集合构建区域内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科技研发、商务信息、检测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禁止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水平项目建设。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支持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严格控制商用地产、大广场等项目建设,切实保证产业用地。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高集聚区要素聚集、自我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强化管理体制创新,支持在集聚区先行先试各项改革,扩大县域集聚区管理权限,形成统筹、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体制。鼓励集聚区按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运用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加快集聚区开发建设。坚持综合考核、竞赛晋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促进集聚区科学发展。

  专栏6:
特色园区打造工程

  天冠生态园区:河南天冠集团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质化工、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实现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产品的多元化,着力打造完善的生物炼制产业链,形成全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南阳光伏产业园:在方城县建设从粗硅、高纯硅料、太阳能级多晶硅到多晶硅片,太阳能发电,侧重于前端产业。在南阳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规划3-5平方公里,建设以多晶硅铸锭切片、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池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光伏能源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基地。

  防爆产业园:依托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和防爆集团,广泛开展战略合作和招商引资,强化企业间的价值链、产业链联系,促使小型企业生产局部化、片段化,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出2-5平方公里,形成南阳防爆为核心的防爆产业集群。

  专用汽车产业园:充分发挥我市具有的专用车研发生产优势,发展特色专用车辆和各类改装车,积极发展石油钻井车、石油修井车、淋浴车、箱式货车、多功能房车等,实施“百城蓝天工程”,加强与东风集团的合作,研发生产沼气新能源汽车,在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5平方公里,打造南阳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基地。

  南阳光电产业园:加快中光学集团光电显示国际领先技术的成果转化,发挥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国家光电产业基地品牌效应,打造世界级光学冷加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光机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学微显示终端制造基地。

  华光产业园:依托乐凯华光公司,重点发展CTP版材、柔性版和印制线路板胶片等印刷光电信息记录材料,配套发展CTP制版系统和数字印刷高端精细化学品,把乐凯华光建成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

第四节 发展壮大建筑业



  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调整建筑业组织结构和专业结构,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企业。以建设项目为载体,推动建筑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交通、市政、化工、冶金、电力等工程类建筑企业,积极发展建筑节能、建筑智能化、钢结构、装饰、消防、防腐等新兴专业建筑企业。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骨干企业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鼓励骨干企业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专业施工能力,拓展高端市场。培育壮大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加快向技术公司、专业公司转变。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推动建筑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支持建筑企业在生产、安装、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

第三章 加速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小城镇发展,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

第一节 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全面推进“新型城乡、宜居南阳”建设,完善“一极两轴”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小城镇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强化中心、拓展两翼、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以南阳中心城区为核心发展极,以宁西铁路和焦枝铁路“十字型”沿线为城镇与产业发展复合轴线,构建以“一极两轴”为支撑构架,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四级城乡体系。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把县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提升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乡镇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的社区中心。

第二节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



  坚持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地位,以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从统筹中心城区整体发展、发展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构建中心城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城际开放发展能力。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0万。加快南阳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鸭河、官庄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承办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为契机,全面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白河两岸区域的整体规划开发,逐步启动内河整治工程,营造水城景观,彰显城市灵气。将中心城区建成引领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初步确立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

  加快建设南阳新区。把建设复合型城市新区作为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按照“三次产业复合发展,功能复合构建,三化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突出经济、人居、生态复合功能,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动新区布局组团化、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把新区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豫鄂陕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完成核心起步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河南、河东、机场组团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高端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力发展物流中心,积极建设新型中央商务区(CBD),大力发展临港、临站、临路经济。组建南阳新区领导机构,创新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区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充分发挥县(市)推动城乡互动的纽带作用,加快县域产业发展,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实行差异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把县城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城进行有重点的培育,促其发展成为市区人口超过20万的城市,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促进经济发达的县(市)加快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壮大县城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率先发展成为3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推动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市)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逐步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大力发展沿线、沿边城镇带和全市50强镇,建设一批人口超5万的中心镇,推动城镇化梯次发展。统筹推进各县(市)水网、电网、气网、热网、通讯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学校、医院、市场、文化场馆、体育设施、养老救助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水平规划建设商业商务中心,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各县(市)城区的综合承载力和对周边乡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节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城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合理配置主次干道和支路网密度,优化城市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启动快速公交工程(BRT)、城市轨道交通及卫星城镇区间轻轨工程的规划研究。加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建成南水北调受水配套工程。加快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和老城区电网改造,完成中心城区电网入地工程。建设大型热电联产机组,鼓励热负荷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提高中心城区及县城燃气普及率。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推进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和地下管道沟。加快实施城市积水点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收水范围;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扩能增效及升级改造工程,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人口大镇,再建设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设施建设,到2015年污水厂全部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加快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城市生态水系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县城以上城区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优先支持依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或城市零星开发中,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并同步交付使用,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农民子女能接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的达标建设,基本实现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逐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

  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城市设计,避免形成新的城市病和城中村。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古迹遗址等资源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时稳妥推进城乡区划调整。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街区)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老城区改造。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三级市场,增加土地储备规模,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搞活城市增量资本。深入开展“六创一迎”活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城市。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手段,加快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整合城市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应急指挥资源,建设数字化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应急化转变。

  专栏7:
“十二五”城镇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

  1、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集中开发、梯次推进”的原则,在新区建设一批跨功能区重大交通设施、区内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新区住房、生态水系及景观等领域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完成南阳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0亿元左右,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出形象、成规模。

  2、城市综合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快速通道、主干道建设,推进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升级改造,尽快打通断头路。推进中心城市快速路与商业街区的分离,加强中心城市换乘枢纽、公交港湾、停车场、过街天桥等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出入通道改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3、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工程。以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2014年全部建成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2015年,县城以上城市供水水质基本达到国家2007年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左右。

  4、城市供热、供气管网建设工程。加快城市燃气管网建设改造,提高燃气普及率;发展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支持热负荷稳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同步规划建设供热管网。“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

  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网络,推进未达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升级改造;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和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中水回用率达到40%。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0亿元左右。

  6、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已建成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的扩容改造,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垃圾收集收运体系,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力争3年内全部完成并实现达标验收。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2.5亿元左右。

  7、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城市绿地、风景林地和南水北调沿线城镇生态林带建设。结合中水回用,在城镇建设人工湿地。“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10亿元左右。

  8、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工程。推动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传统商业中心街区改造,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县城以上城市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集中连片城市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预计完成投资40亿元左右。

  9、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二五”末,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建廉租住房16400套,8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35000套,32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8000套,40万平方米。

第五节 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和投融资制度,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