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9。强力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6立方米。有序开采地下水资源,关闭各类违规建设自备井。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开发秩序整顿。加强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鼓励资源型城市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
专栏14:
“十二五”节能重点工程
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工程:对高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淘汰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的锅炉、窑炉、电机、变压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支持利用焦炉煤气、合成氨尾气、大型沼气等替代石油和天然气。
建筑节能工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建设绿色建筑、超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到2015年,完成150万平方米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城市热电联供,在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内全部淘汰燃煤供热锅炉,到2012年,全市完成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供热表计量收费改造。
低碳交通工程:推广乙醇汽油、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实行公交优先,建设畅通工程。淘汰排放和油耗超标的机动车。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完成县级以上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县级以上公共机构主要耗能设备全部更换为高效节能产品。建立公共机构用水、用电、采暖、空调和设备用能等监测平台。
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支持低热值余气发电、高效热电联产、新型阴极结构高效节能大型铝电解槽、高效节能电机、大型煤炭气化炉、节能型矿用磨机、新型墙材加工等研发和示范。支持南阳防爆集团YB2及其派生系列高压高效节能防爆电机示范工程建设。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能效等级II级以上10类电子电器产品,LED照明产品、稀土节能灯等高效荧光灯类产品、高强度气体放电及电子镇流器。“十二五”末,全部淘汰低效照明灯具和能耗不合格的电机、变压器。
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方式的节能咨询、融资、改造和运营管理等服务,到“十二五”末,全市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2-3家。
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工程:支持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更新改造节能监测仪器和设备,建立节能监测(检测)流动实验室,完善全市能源利用监测信息平台,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严格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环境执法管理,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治。强化工业污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的全防全治体系,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深度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污染源减排从末端向中端和前端延伸。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造纸、皮革、发酵、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推进火电行业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全面完成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加大火电、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企业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完成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硝改造。加强铅、汞、铬等重金属和危险废物、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南阳危险废物处置中心。
加强城市污染防治。优先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加强城区内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实施关停、搬迁或转产。推进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提高城市建成区内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控制标准,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防治城市灰霾污染,确保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天数在292天以上。加强城市声光污染治理。推进城市餐饮业厨余垃圾安全处理。
加强农村农业环境保护。以“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为主要抓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禁焚烧秸秆。
严格环境管理。落实环境目标责任,严格环境目标考核。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违法违规成本约束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完善和提升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管体系,完成环境监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健全水环境断面考核制度。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提高重污染落后产能企业信贷风险等级。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第三节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
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加快建设以清洁生产、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壮大循环经济规模。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关键环节,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依托我市优势资源,以产业园区、集聚区和重点企业为载体,重点打造酒精、电力、建材、农业和再生资源等领域循环产业链。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流通和监管体系建设。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完善循环经济财税、投融资等扶持政策,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争取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
专栏15:
“十二五”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尾矿、共伴生矿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中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及其他稀贵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利用尾矿生产新型建材产品。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冶金废渣、化工废渣等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到2015年,固体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矿产”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建设废旧电子电器、废旧办公设备、废金属、废塑料等处理基地和报废汽车、大型机电设备回收拆解中心,其中2-3家进入省级示范基地。
再制造示范工程:重点支持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建设2-3个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开展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矿采机械等再制造试点。
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工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垃圾分类收集网络,支持利用工业窑炉处理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建设城市厨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利用秸杆生产饲料、肥料,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和有机肥工程,到2015年,全市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支持利用林业“三剩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刨花板、纸浆、活性炭等产品。
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支持消费型和生产型服务业领域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设。建设宾馆、餐饮、物流等领域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施循环经济升级改造工程,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集中处理,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循环型产业园区。
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工程:依托采掘、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技术、设备开发和示范,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循环技术和重大装备。
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到“十二五”末,建成2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个示范园区和2个示范城镇。建设桐柏、西峡、邓州等一批特色循环经济试验区。
二、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模式
按照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快节能环保、低碳能源、再制造等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能源和交通体系。加快利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电力、造纸、纺织等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绿色运输方式,减少运输过程中污染排放和能源浪费。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不断提高绿色出行比重。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推广低碳绿色建筑。鼓励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推行绿色税收、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扩大政府绿色采购,构建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着力完成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水质,提升南水北调水源地战略地位。争取省委、省政府批准在淅川县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进行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强化生态功能分区与治理保护,建设伏牛山、桐柏山山地森林绿色生态屏障、环丹江口库区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推进南阳盆地农业生态区生态建设,构筑生态安全保护体系。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搞好森林抚育和改造,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固碳能力,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0%以上。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土保持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推进矿区环境生态综合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保证河流生态径流,促进水环境休养生息。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高各类保护区管护质量。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推进城市绿化美化。
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完善碳排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碳排放统计和监测体系,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形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低碳教育和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低碳生态文明。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健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自然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第八章 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发展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南阳楚风汉韵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全面繁荣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形成团结奋进、振兴南阳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节 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统筹推进市级重大文化设施、文化场馆和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档案馆建设。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继续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人口全覆盖。建设一批功能实用、标准较高的文化设施。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文化单位和文化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转。健全财政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资助政策,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围绕彰显南阳文化,充分发挥“南阳作家群”的影响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努力振兴曲剧、宛梆等传统剧种,创救和保护地方特色剧种。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南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优势文化产业,着力培育新兴文化产业,整合品牌,创造名牌,延伸产业链,扩大南阳文化影响力。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国内知名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扶持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村镇,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坚持地方特色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炼特有的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积极发展融合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历史街区,实现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产业特色,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玉文化、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第四节 促进文化体制创新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以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为核心,尽快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各类文化经营实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主体。扎实推进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及镇平、赊店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依托试验区产业特色,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投融资平台,扩大招商引资,推动文化与经营相互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互动发展。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第九章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公共服务新体系,创造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新生活。
第一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大力促进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各类中小企业以及新兴行业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大融资、财税扶持力度,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优化创业环境,以创业促就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施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力争每年开发1万个公益性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结构,深入挖掘一产、二产就业潜力,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产业就业结构;进一步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逐步调整城乡就业结构,努力提高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平等就业。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提高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失业救助体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切实维护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