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五)“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累计“三农”投入1847亿元,年均增长31.5%,是“十五”的3.4倍,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3.3%增加到26.4%,提高3.1个百分点。落实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2010年种粮农民年人均补贴达到248元,比2005年增加149元。支持关中“百镇”和重点镇建设,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5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支持100个县域工业园建设,工业园区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2009年起,将土地出让金省级分成部分全部下放市县;对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以下的县,5年内将省级集中的工业企业新增地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全额返还。2010年省财政对县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达到174.36亿元,是2005年的3.4倍。

  (六)民生财政彰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以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为主要载体,全省财政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投入累计达到5532亿元,年均增长32.6%,是“十五”的3.5倍,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的65.7%增加到2010年的77.6%,提高11.9个百分点。2006年,各级财政筹集资金7.67亿元,办了涉及社会稳定和困难群众生活的“九件实事”。2007年,集中财力解决了农村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听广播看电视难、废弃物利用难等“六难”问题。2008年,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民生中期预算,启动了“民生八大工程”。2008-2010年全省“民生八大工程”投入达到1153亿元,提前2年完成投入任务,其中财政投入达到844.76亿元,比原规划财政投入增加15.76亿元,一大批民生项目提前完成,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显著提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幅缩小。

  (七)财税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27个县纳入试点范围。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有效融合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不断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引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加大激励考核力度,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办法,促进政府预算从单一的公共财政预算向完善的政府预算体系转变。制定出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集散账户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和财政专户管理。制定“四挂钩”办法,调动加快支出进度的积极性。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步伐,推行了“阳光采购”。全面推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成功转轨,不断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稳步推动新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实施,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廉政建设和财政文化建设,财政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当前,我省财政发展改革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市县财政仍然比较困难,财政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比较高,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省与市县政府之间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财政管理还比较薄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与总体要求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纵观国情省情,我省财政发展改革又迎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可以大有作为,同时也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机遇和有利条件是:国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将出台一系列新的经济和财税政策,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财政实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央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将在产业发展、项目布局、资金分配、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西部和我省更大支持,为我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财政收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我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逐步消除,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旅游文化等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科教优势不断发挥,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后来居上,为我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坚实的税源保障;资源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的逐步到位,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加快推进,有利于我省财政增加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财政改革的深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法制建设的加强,也为我省财政“十二五”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