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和挑战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变数增大,世界经济复苏过程比较缓慢,国内、省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我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都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地方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债务风险不断向财政聚集,财政偿债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机遇,以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破解城乡居民收入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大幅提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入方式,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再上新台阶;突出节能环保、水土保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管理与监督,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美好、文明和谐的新陕西而努力奋斗。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我省财政发展改革中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深刻把握我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既要加强收入征管,建立稳定收入增长机制,保持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更加注重用足用活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主体,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支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加快经济发展仍然是我省的第一要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要更加注重调整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民生投入,建立和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三是财政投入与引导社会投入的关系。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竞争性领域的调节作用,创新和改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对于准公共产品,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的,财政应以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尽力减少财政直接投入。
四是省与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要合理划分省与市县政府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政府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的相匹配。既要集中财力,增强省级财政调控能力,又要更加注重财力向市县适度倾斜,调动基层政府发展经济、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五是财政支出规模扩大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之间的关系。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既要合理安排使用新增财力,又要更加注重存量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要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特别应加快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预算公开步伐,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是政府举借债务与防范偿债风险的关系。既要规范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和投融资平台的举债行为,合理有效地应用债务杠杆,为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筹措建设资金,又要更加注重债务规模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现政府举债规模与偿债能力相匹配,做到借得来、用得好、还得了。
(三)主要目标。
1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全省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8%,到“十二五”末财政收支规模均实现翻一番,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提高,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对民生、“三农”、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财政发展可持续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