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高等教育长足发展
不断加强高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四所地方高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办学层次上了新的台阶。目前开设了包括医学、师范、电气、艺术等精品骨干专业在内的60多个专业,招生涉及全国22个省市,在校生17万余人,办学整体规模比五年前翻了两番。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实施名师工程,选树“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切实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五年来共培养省级学科名师20名、特级教师67名、省级骨干教师111名,市级名师、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877名,涉及中小幼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层次,遍布全市21个县区和9所市直中学、幼儿园,基本形成了合理的名师梯队。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学历达标率大幅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五)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五年累计投入近亿元,组织实施了“绿色文化进校园”工程,在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基础上,深化了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育人为本、一校一品”的良好格局。53所学校成为省级绿色校园,20所学校成为市级花园学校,200所学校成为市级示范校。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我市教育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攀升。但是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偏低,“普九”债务数额较大;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学科教师及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农村教师总体年龄老化,素质偏低;城镇学校数量不足,班容量过大,设施设备滞后,学校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我市面向“十二五”提出了“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总要求,确立了打造强市名城的总目标。教育事业是调整转型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张家口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体现。打造强市名城,必须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打造强市名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京冀晋蒙交界区域教育高地,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教育整体工作达到全省一流水平。
三、“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巩固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水平,逐步提高0至3岁婴幼儿教育覆盖率。
扩大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城镇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幼儿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富余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办幼儿园。2015年学前三年、两年、一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80%、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