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高校教科研工作。成立市级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创建高校教学研究联合体。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建立高校合作育人机制,实行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程。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强化实践、实习、实训和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发和培育优质教学资源,加强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特色教学资源库和示范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增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研开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服务。高校与县区、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加强先进文化创新、创作和传播。发扬高校人文精神,引领社会进步。
(六)特殊教育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纳残疾学生入学,关心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3%以上。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为残疾人就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无障碍设施和康复设施建设。加大特殊教育投入,落实省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市、县(区)财政安排特殊教育专项资金,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大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建成全市特殊教育的教研中心和师资培训基地。加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配足特殊教育学校必要的教学设备及用具,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
(七)继续教育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农民工、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改进培训形式,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加大继续教育投入,落实国家关于企业要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开放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开发、整合学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及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建立广覆盖、多形式的继续教育阵地。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联合组建继续教育基地,由政府、社区、学校和民间组织共同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推进机制。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通过在岗学习和脱产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为重点,建立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制度,使企业职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建立农村干部、技术骨干和农业劳动力培训制度。建立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使他们都能接受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