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机装备及农业机械化。立足我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和地理条件,加强复式作业机械、配套机具等的开发及示范,加快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制订形成品种-栽培-机械相互配套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规范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进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机装备产业,加快发展农机服务业。重点推进水稻轻简化栽培和油菜、小麦、棉花、柑橘、茶叶、苎麻及林业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研究等。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村镇规划设计与建造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示范,农村饮水、农村宜居、农民健康及农村清洁能源等技术集成开发和示范推广。加强村镇特色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服务业提升技术的研究应用,大力发展村镇产业,为农村人口的就近转移和就业提供有效渠道,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动力。重点支持以“两型”村镇规划设计与新农村建设为主的进程动态监测技术,村镇居民生活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数字化村镇社区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等。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防护林、生态公益林营建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技术等的研究与示范,推进农林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开展石漠化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高效农林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技术集成组装及推广示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以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鄂北岗地、大别山区等区域为重点的多功能森林生态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以长湖、洪湖、沉湖、梁子湖、龙感湖为重点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试验示范,低丘岗地林农复合经营技术试验示范,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等。
2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为主旨,以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优势特色农产品种养技术创新体系、农业源头技术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四大体系为重点,以创建机制、激发活力为核心,突出龙头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全面推进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以示范基地为主要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健全、机制灵活、运转高效,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专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和目标
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着力培育认定100家具有较大规模效益、较好成长性、较强创新力和带动力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
优势特色农业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面向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以县市为单元,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认定100个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创新示范活跃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立完善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特色农业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加速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
农业源头技术创新体系。充分依托在鄂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人才、技术和条件优势,稳定和发展50个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推进以创新人才团队为主体的农业源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农业科技特派员、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等现代技术手段和载体,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和机制,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向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基地的转化推广。到“十二五”期末,各主要产业领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全产业领域应用信息化的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0000名。
(三)大力推进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民生与社会发展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建设一批民生科技示范工程,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生活。
人口健康与疾病防治。围绕与临床诊治相关的基础医学、重大疾病和社区常见多发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中医诊疗、计划生育和人口健康等领域,集成全省的优势资源,加快全省临床诊疗新技术研发,临床诊疗标准及规范应用和示范。
特色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围绕铁、磷、钒等特色矿产资源及重点非金属矿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大力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和回采率,加强特色矿产资源深度加工技术开发,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
清洁生产。大力研发化工、冶金、电力、医药、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和废物的排放。重点发展大宗废旧产品资源化技术,多层次循环经济构建技术,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提高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在全省建立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
城乡可持续发展。以城乡建设与发展需求出发,围绕社区、乡镇、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及生物、植物、文物等资源的长远保护,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形成具有代表性和辐射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共性技术和发展模式。重点支持社区先进房屋建筑节能、生活节水、生活垃圾减量及分类收集技术、旧社区低碳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饮用水源保护技术、安全供水技术、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堆肥技术研究,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保护、湖泊湿地保护、河岸水土保持技术研究,金丝猴等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古建筑文物保护技术等。
公共安全保障。围绕国家公共安全的总体战略需求及全省公共安全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重点针对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组织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支持食品安全技术、生产安全技术、科技强警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环境安全技术、构筑物安全技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