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鼓励支持基层农技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加盟农业科技服务110,扩大农技110服务网络,建设6个农业科技110田头服务点和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进“农信通”、“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发布农业生产、市场经营、防灾减灾、价格行情等农业信息,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县、镇两级农技部门大力推广水稻、芒果、香蕉、畜禽等优良品种和瓜菜嫁接育苗、测土配方施肥、无土栽培、地膜、微滴灌节水、沼气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推广新品种40个,良种推广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推广面积80万亩。
16、提升气象服务农业能力。县气象部门要完善台风等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预测及信息发布制度,加大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做好气象年景趋势、春播、汛期、夏秋季短期气候趋势等预测工作,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及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水平。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增加和调整电视播报天气节目的频次和滚动字幕。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合作,将气象信息通过短信业务发布。加强完善气象装备保障及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分别在佛罗设施农业基地和尖峰岭至卧龙岭为环形线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带建设2个乡镇气象自动站,安装13个气象电子显示屏。完善镇、行政村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人工增雨作业。加强农村气象防灾科普宣传,提高农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17、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拓宽农民就近就业务工增收渠道。依托县农业、就业等培训机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00000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85%,人均收入增加360元/每年,有效整合县农业、科技与信息产业、就业、扶贫、热作、科协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完成对农技人员、110服务技术人员、农业种养骨干、农机安全驾驶培训等技术培训1万人次;实施“农业科技普及工程”,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生产第一线,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科技下乡120余场次;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培训工程”,举办橡胶栽培管理、槟榔栽培管理、生猪饲养和罗非鱼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培养一批养得起、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人才队伍,培育一批农产品运销队伍和农产品交易流通经纪人。充分利用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实施科学战略合作和科技110平台服务。充分利用产学研等试验基地,在热作产业主产区及其辐射区举办作物科学栽培、技术应用等培训班。通过培训不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全县农民务工收入可达1.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