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以信息技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大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减排领域的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强化高能耗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引导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强对能源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加快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的推广应用。三是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提升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五是建立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的生产、储运、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在危险作业场所,深化信息技术的防护、监测、预警等应用,建立安全生产新模式。
6. 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根据我市产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配套生产信息技术服务,鼓励工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合作,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鼓励我市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将企业内部信息技术开发部门剥离,面向全行业提高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和优化总集成、总承包模式。重点发展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鼓励管理咨询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服务,实现工业和信息服务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建设“政企通”平台,提供综合性信息服务,开辟政企沟通新渠道;加强船舶及海洋工程应用软件研发平台、惠龙港物流平台、电力电气、太阳能光伏等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软件和集成电路服务平台,推动工业软件快速发展。
7. 强化试点示范带动
一是培育信息化应用成效显著,行业应用具有代表性,信息化建设积极性高的工业企业,建设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二是培育产业特色明显,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效果较好的工业园区,建设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三是挑选条件好的市级示范(试点)企业和示范园区,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和园区。四是通过示范企业和园区的带动作用,促进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